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官场剧本:说错一句,万劫不复! > 第144章 跨省联动,邻省发来感谢信

第144章 跨省联动,邻省发来感谢信(2 / 2)

“扯淡吧你!省和省之间发函,那得是多大的事?就为几百个农民工?你当省政府的红头文件是大白菜啊?”

“就是,顶多是他们市里给咱们市里发一封,了不得了。”

但很快,消息得到了证实。是局长办公室的秘书传出来的,说孙局长接完电话,脸上的表情跟见了鬼似的。

这下,整个信访局都炸了锅。

“我的天,真的假的?小林这是要上天啊?”

“捅破天了!咱们信访局成立这么多年,别说收跨省的感谢信,就是本市的锦旗,一年也见不着几面啊!”

“这已经不是能力问题了,这是手段通神了啊!”

之前那些对林默还抱着一丝嫉妒和怀疑的老油条们,此刻心里那点小九九,彻底烟消云散了。剩下的,只有高山仰止般的敬畏。

他们开始重新审视那个总是安安静静坐在角落里看书的年轻人。他就像一个武侠小说里深藏不露的扫地僧,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一旦出手,就是石破天惊。

最先转变的是那些年轻的同事。他们看林默的眼神,已经从“同事”变成了“偶像”。以前他们觉得,信访局就是养老的地方,混混日子就得了。现在他们发现,原来在这个最不起眼的岗位上,也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

“林哥,你那个纺织厂工人的案子,是怎么想到用劳模奖章来破局的?教教我们呗?”

“林哥,听说你单枪匹马就把曹扒皮给镇住了?跟我们讲讲呗,太传奇了!”

林默的办公室,头一次变得门庭若市。他也不藏私,对于同事们的请教,总是耐心解答。但他讲的,从来不是那些惊心动魄的博弈,而是最基础的工作方法。

“要多听,少说。让群众把心里的苦水都倒出来,天大的事,说完了,气也就消了一半。”

“要共情,不要同情。你要站在他的角度去想问题,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可怜他。”

“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很多时候,群众要的不是钱,是一口气,一个理,一份尊重。”

这些话,朴素得就像教科书,但从林默嘴里说出来,再结合他做出的那些事,就有了完全不同的分量。

信访局的风气,在一种奇妙的氛围中,悄然改变着。

……

两天后,一封盖着“青阳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鲜红印章的公函,通过机要渠道,正式送达江州市委办公厅。

公函用的是最正式的文体,字斟句酌,措辞严谨。信中高度赞扬了江州市委市政府在处理跨省劳务纠纷问题上展现出的高效务实的工作作风和高度的政治担当,并特别指出,江州市信访局干部林默同志,在此次事件中,以创新的工作方法、过人的胆识和深厚的为民情怀,圆满解决了长期困扰两省的信访难题,为新时代枫桥经验提供了生动的“江州范例”。

市委办公厅主任拿到这封公函时,手都有些抖。他仔仔细细看了三遍,确认每一个字都没看错后,不敢有丝毫耽搁,立刻将公函呈送到了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办公桌上。

夏清月正在批阅一份关于江州港口扩建的报告。

秘书将公函轻轻放在她的桌角。

“市长,青阳省发来的感谢信。”

夏清月“嗯”了一声,目光没有离开手里的报告。她以为只是寻常的公务往来。

直到她批完了文件,端起茶杯,目光不经意地扫过那封公函的标题时,才微微一顿。

她放下茶杯,拿起了那封信。

当她的目光落在“林默”两个字上时,那双总是清冷如秋水的眸子里,第一次泛起了一丝难以言喻的波澜。

又是他。

从“网线大妈”的锦旗,到“纺织厂工人”的安置方案,再到如今这封来自邻省的、分量重得惊人的感谢信。

这个年轻人的名字,在短短的时间里,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频率和方式,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她的视野中。每一次,都伴随着一个被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难题的终结。

夏清月的手指,轻轻地在那两个字上摩挲着。

信的末尾,还附上了一份青阳省方面的建议,希望江州市能将林默同志的先进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并在两省范围内进行交流学习。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封感谢信了。

这几乎是在用一个省级政府的信誉,为一个基层的年轻干部背书。

夏清月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江州市鳞次栉比的高楼,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她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内线号码。

“让市委组织部的同志来我办公室一趟。”她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