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机缘后续(2 / 2)

材料专家对信纸纤维、墨迹成分进行了微损取样分析,确认其年代特征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期完全吻合,排除了任何后期伪造的可能。

最终形成的鉴定结论报告,措辞严谨、克制,却带着千钧之力:

“经综合鉴定,确认该信笺笔迹与周恩来同志同期笔迹高度同一;信中所涉历史事件、人物、时间节点均与现存档案记录相符;信纸张材质、墨迹成分符合当时特征。综上,该信件确系周恩来同志(化名伍豪)于1938年亲笔书写,致上海地下工作者陈玄、朱成碧同志,内容真实可信。”

这份报告,连同信的完整高清影印件及陈斌那份关于“发现过程”的报告,被装入一个绝密档案袋,由老首长通过特殊渠道,直接呈送到了几位核心领导的案头。

没有大规模的讨论,没有公开的程序。但在一个极小的、决定性的范围内,一场无声的风暴已然掀起。

数日后,一次关乎重要人事调整的高级会议上,在讨论到某个关键岗位人选时,一位知情的主要领导听完各方陈述,并未立刻表态,而是用舒缓而坚定的语气,看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

“陈斌同志的情况,我了解了一下。他父亲是走过长征的老革命,家风严谨,根正苗红。更重要的是,最近发现的历史资料证实,他的家族,早在抗战初期,就在周恩来同志的直接领导下,于上海敌后做出了极具战略意义的特殊贡献,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红色细胞’啊。这种深入骨髓的忠诚与传承,是非常宝贵的。”

他没有提及具体细节,但在座的人都明白“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特殊贡献”、“红色细胞”这些词的真正分量。话语虽轻,却瞬间为陈斌的形象镀上了一层厚重的、无可置疑的历史金光。

后续的评议,风向悄然转变。所有的考量,都自然而然地聚焦于陈斌的能力足以胜任,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深厚背景”所带来的独特优势上。晋升,不再是简单的提拔,更像是对一段被重新发现的光荣历史的认可与承接,是实至名归。

与此同时,中央办公厅和相关部门联合下达了低调而明确的指示:秘密重构并补充“陈玄”、“朱成碧”的档案,将其列入最高级别的贡献者名录,其事迹作为隐蔽战线典范,载入内部史料,供特定层级与研究机构参考。一份标注“绝密·内部参考”的《情况通报》,在小范围内传达,强调了“铭记所有无名英雄,传承红色基因”。

陈斌很快感受到了变化。并非喧嚣的恭维,而是一种更为沉静的、发自内心的尊重。一些过去需要极力争取的资源,如今更顺畅地向他汇聚;一些更高层面的决策会议,他接到了列席通知;老首长与他通电话时,语气中除了以往的亲切,更多了几分托付重任的意味。

他知道,这一切,都源于儿子送来的那份“历史的重量”。这份重量,没有让他飘然,反而让他脚步更加沉稳。他肩上的,不仅是现在的职务,更是那段被重新擦亮的家族荣光。

夜深人静,他再次独自坐在书房,没有喝酒,只是默默擦拭着那紫檀木盒。保险柜的钥匙冰凉,他却感到掌心一片滚烫。

“臭小子……”他对着空无一人的房间,低声笑骂了一句,笑容里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情感,最终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融入了无边的夜色。

窗外,星河璀璨,寂静无声,却仿佛有历史的洪流,正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