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巴希尔和“希望之锚”的志愿者们,在确认自己力所能及的部分已经完成后,拖着近乎虚脱的身体,退到了后方,成为辅助和见证者。
当黎明再次降临,驱散了废墟上的最后一丝黑暗,主要的搜救工作已接近尾声。
确认再无生命迹象后,国际救援队开始收拢装备。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救援,还有随直升机运抵的第二批紧急物资——高能量食品、饮用水、毛毯和急救药品。
救援队的负责人,一位名叫安德森的新西兰人,找到了瘫坐在一块断墙上、几乎连手指都不想动的林墨和巴希尔。
“你们是‘希望之锚’的人?”安德森看着他们疲惫却坚毅的面容,语气充满敬意,“我们来之前已经接到协调中心的通报。你们做得非常勇敢,也非常了不起。没有你们前期的坚持和精准的位置信息,很多人我们根本来不及救。”
他指了指正在装车的剩余物资:“这些物资,除了留下一部分给本地幸存者,其余的都跟你们的车队一起运回‘希望之锚’。我们会派一架直升机低空护航一段,确保你们安全返回。卡里姆先生那边,我们已经通知了。”
这无疑是雪中送炭。林墨和巴希尔挣扎着起身道谢。
返程的车队比来时更加沉重,不仅因为成员们极度的疲惫,更因为车里装载着救命的物资,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混合着悲伤与希望的复杂情绪。
那个被林墨歌声鼓励、最终获救的小女孩(后来知道她叫法蒂玛),因为亲人都在袭击中遇难,也被暂时带上了车,蜷缩在一位女性志愿者怀里睡着了,脸上还挂着泪痕。
天空中,一架联合国直升机保持着可见距离,如同忠诚的护卫。
这景象,让地面车队里的人感到一丝罕见的安全感。
当“希望之锚”那扇加固的大门缓缓打开,车队驶入时,迎接他们的是卡里姆先生、马赫迪医生以及众多留守成员期盼而激动的目光。
看到车队满载物资归来,看到虽然疲惫但基本完好无损的队员们,尤其是看到林墨和巴希尔安全返回,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和感谢真主的声音。
马赫迪医生立刻上前,检查归来队员的身体状况,并接手了带回的伤员和小法蒂玛。
卡里姆先生则指挥着众人,迅速而有序地将物资卸车、清点、入库。看着那些崭新的药品、充足的食物和洁净的饮用水被搬进仓库,整个庇护所仿佛都注入了一股实实在在的、沉甸甸的活力。
而巴希尔,几乎是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找到卡里姆先生,将那段在废墟上拍摄的、记录着林墨与小女孩隔石对唱《虫儿飞》的视频,传输到了通讯室的电脑上。
“快!把这段视频,连同我们救援和接收物资的片段,一起发出去!”巴希尔声音沙哑,却充满激动,“让外面的人都看看!看看我们这里发生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