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老兵(2 / 2)

【解放西南纪念章?!我的天!】

【怎么回事?背景好像不简单!】

老人注意到林墨的目光,颤巍巍地走过去,轻轻抚摸着那枚勋章,浑浊的泪水终于滑过沟壑纵横的脸颊。他缓缓开口,讲述起了那段改变他一生的往事。

老人名叫汪呈松,但他坚定地告诉林墨,他的本名叫王成松,来自江苏南通海安县王家村。

“那是民国三十七年,哦,就是公元1948年,”老人的思绪回到了七十多年前,“我那时才二十岁出头,家里穷,那天就是上街想买点食盐,没想到就被‘抓壮丁’了!他们(指国民党军队)二话不说就把我绑走了,连跟家里说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啊!”

“后来……队伍一路败退,到了那边(指大陆沿海)。我心里一直想着回家。再后来机会来了,我就加入了解放军,我想着,早日打完仗,就能早日回家团圆了。” 老人说到这里,语气带着一丝当年的决然,但随即被巨大的痛苦淹没。

“可是命不好啊。没多久,打金门……我们坐船过去,打得很惨……我被俘虏了。” 老人声音哽咽,“没办法,只能……又跟着他们到了台湾。这一走……就是一辈子啊!”

他抬起泪眼,望着虚空,仿佛能看到对岸的故乡:“他们肯定以为我死在金门了……” 老人泣不成声。

就在这时,一位穿着得体、气质干练的中年女性急匆匆地走了进来,她是当地的村长陈慧琳。她显然是听说有陌生人来访,担心独居的老人出事。

“伯伯,您没事吧?这位是……”陈村长警惕地看着林墨。

林墨连忙表明身份和来意。陈村长了解情况后,叹了口气,对林墨说:

“林先生,汪伯伯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他这些年,心心念念就是想找到大陆的亲人。我也帮他联系过海基会,通过一些民间组织发过寻亲信息,但是年代太久远了,大陆那边行政区划、地名变动都很大,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

陈村长指着墙角一个旧木箱:“你看那里,全是汪伯伯这些年来写的信,一封封,都是寄往大陆那个他记忆里的地址的。光是邮资,他省吃俭用都不知道花了多少,至少有一两万台币了!可是大多都石沉大海,少数退回的,也是‘查无此人’……”

看着那一箱沉甸甸的、承载着无尽思念与绝望的信件,林墨的鼻子一阵发酸。直播间的弹幕早已被泪水淹没,无数“泪目”、“心疼”、“帮帮老爷爷”的留言刷屏。

林墨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他知道,常规的途径或许已经难以奏效,必须借助更强大的力量。他立刻对老人和陈村长说:

“汪爷爷,陈村长,请你们放心,这件事,我一定会尽全力!我现在就联系台湾这边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基金会寻求帮助,同时,我会动用我所有的社交媒体平台,发布寻亲信息!”

他当场拿出手机,首先拨通了深圳龙翔基金会的公开联络电话,简明扼要地说明了情况,强调了王成松老人作为解放战士和老兵的特殊身份与迫切寻亲的愿望,请求他们利用其广泛的社会网络协助寻找。龙翔方面在了解情况后,表示会高度重视,立即启动相关程序。

紧接着,林墨坐在老人简陋的家中,当场编辑了一条长长的、附有老人照片、功勋章照片、详细口述经历以及已知大陆亲属信息的博文。他用自己的所有社交账号,同时发布了这条寻亲信息,并带上了#帮台湾老兵王成松寻找大陆亲人#、#跨越海峡的团圆# 等话题标签。

“朋友们!”林墨对着直播镜头,声音沉重而坚定,“大家都看到了王成松爷爷的故事。他被迫离乡七十余载,被误作‘烈士’,思亲成疾。请大家帮帮忙,转发出去!让我们一起,帮助王成松爷爷找到回家的路!”

直播间的观众早已积蓄了满满的情感与力量,瞬间化身为强大的信息传播节点。这条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个人悲欢的寻亲信息,如同插上了翅膀,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在两岸的网络间扩散、发酵。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跨越海峡的寻亲接力,由林墨在这里,按下了启动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