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七日的广州军用机场,空气仿佛凝固般闷热。
那架深绿色的运-8运输机,像一头沉默的巨兽,与不远处流线优美、银光闪闪的“大禹c919Ax”形成了跨越时代的对视。
巨大的螺旋桨开始加速,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搅动着跑道上升腾的热浪。
肖镇换下了一身名牌休闲装,穿上了一套普通的深蓝色工装,脚下是一双结实的劳保鞋,提着一个略显陈旧但容量巨大的公文箱,里面塞满了他的手提电脑、加密硬盘和几本写满笔记的硬壳本。
在一位面容坚毅的年轻军官陪同下,他踏上了运-8那陡峭的金属舷梯。
机舱内部是另一种世界。裸露的铆钉、粗粝的金属蒙皮、固定在舱壁上的网状座椅,以及空气中混合着燃油、汗水和金属的特殊气味,无不诉说着其纯粹的功能性与坚韧不拔的品格。
巨大的噪音在舱门关闭后瞬间将他包裹,即使戴上了配备的降噪耳机,那持续不断、仿佛能穿透骨骼的轰鸣依旧如同背景心跳般清晰可辨。
肖镇在一个靠窗的网兜座位坐下,熟练地系好安全带,目光平静。
这种环境并未让他不适,反而勾起了他童年时在田间地头、在父亲部队简陋营房里的某些记忆,一种久违的、属于奋斗者的质朴与踏实感油然而生。
漫长的飞行在颠簸中度过。运输机不像客机那样追求平稳舒适,穿越气流时显得更为“硬朗”。
肖镇利用这段时间,再次在脑海中构建和推演关于飞机气动弹性、飞控律耦合以及他所掌握的那些性能卓越的新型复合材料的数据模型,思绪早已飞向了那座隐藏在西南腹地的航空圣地。
当飞机最终在成都某军用机场平稳接地,舱门打开,一股带着川西平原特有湿润和泥土芬芳的清凉空气涌入,瞬间驱散了机舱内的沉闷。
一辆毫不起眼的黑色红旗轿车静候在旁,没有红毯,没有鲜花,只有简洁高效的交接。
车辆驶出机场,穿过逐渐繁华又归于宁静的市区,最终驶入了那片承载着中国航空人梦想与汗水的土地——黄田坝,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611所)。
车子在林荫道旁一栋看起来颇有年头的三层红砖小楼前停下。
肖镇刚下车,早已等候在此的几人便快步迎了上来。
为首的老者,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却已花白,戴着厚重的黑框眼镜,身穿一件洗得微微发白的中山装,正是后来被尊称为“歼-10之父”的宋院士。
他身旁,一位看起来格外年轻,眉头微蹙,眼神中闪烁着灼人光芒和几分不拘的技术骨干,正是日后扛起中国隐身战机大旗的杨林。
“欢迎你,肖镇同志!可把你盼来了!”宋院士热情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肖镇的手,用力摇晃着,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期盼和喜悦,“早就听说咱们国家出了个了不得的少年天才,拿了世界顶级的奖项!
没想到你这么年轻,更没想到你会在这个时候,主动来到我们这条件简陋的地方。”
“宋院士,您言重了。叫我肖镇就好。”肖镇微微躬身,态度诚恳而谦逊,“我是晚辈,是来向各位前辈学习的。
国家的三代机项目,是国之重器,能有机会参与其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的荣幸。”
杨林在一旁仔细地打量着肖镇,眼神锐利,带着天才之间特有的审视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比较心理。
他伸出手,话语简洁有力:“杨林。久仰了,肖博士。你在《自然》和《科学》上那几篇关于石墨烯奇异性质和量子限域效应的文章,我都仔细拜读过,思路非常震撼。”
肖镇与他用力一握,能清晰感受到对方指掌间的硬茧和力量,那是长期伏案绘图、操作仪器乃至在试飞现场摸爬滚打留下的印记。
“杨工,过奖了。纸上谈兵终觉浅。你们在这里,面对无数的未知和困难,一步步把蓝图变成现实,这才是真正了不起的伟业。”
他的话语发自肺腑,他深知在此地,在这略显陈旧的厂房里,这群人是如何用智慧和汗水,默默铸造着共和国的蓝天长城。
没有过多的客套寒暄,宋院士直接领着肖镇进入了小楼的会议室。
墙壁上挂满了密密麻麻的飞机三面图、复杂的气动布局分析图、结构应力分布云图和写满各种参数、公式的表格。
条件虽然简陋,但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静而专注的科研气息,让人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
宋院士亲自拿起教鞭,指向墙上的图表,向肖镇详细介绍了歼-10项目当前面临的几个最棘手的瓶颈,主要集中在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的控制律优化、跨音速区间的气动耦合震颤,以及如何在严格控制机体重量的前提下,利用新型材料提升关键部位的结构强度和疲劳寿命。
肖镇凝神静听,目光紧随宋院士的教鞭移动,不时提出一两个关键问题,每每都切中要害。
他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调出了一些非核心但极具启发性的基础研究数据和理论模型,特别是关于大禹宇航自主研发的新型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载荷频谱下的力学性能模拟与预测曲线。
“关于飞控律在大迎角状态的边界保护问题,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个基于非线性观测器的动态逆补偿……”肖镇一边说,一边极其自然地从口袋里掏出一支笔,在旁边的草稿纸上飞快地写下了一串简洁而深刻的微分方程。
杨林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他几乎是抢步凑到桌前,指着方程中的某个参数项:“这里!如果把这个状态观测器的输出,与我们风洞试验得到的实际气动导数矩阵进行在线融合,是不是能更准确地预测分离流的影响……”
两个年轻的顶尖大脑,一个深耕于理论物理与前沿材料的微观世界,思维缥缈而深邃;一个扎根于航空工程与复杂系统的宏观实践,风格凌厉而精准。
此刻在这间简陋的会议室里轰然对撞,迸发出耀眼的智慧火花。
他们时而语速极快地争论,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又因为瞬间的灵光契合而同时击掌,完全沉浸在了技术探索的纯粹乐趣中,将时间和周围的其他人都抛在了脑后。
宋院士站在一旁,看着这充满活力的一幕,脸上露出了难以抑制的欣慰笑容。
他明白,肖镇的到来,绝不仅仅是带来了稀缺的物资和先进的技术思路,更是一种强大的“鲶鱼效应”,激活了一池春水,带来了全新的思维方式和难以估量的精神激励。
这场高强度的技术讨论,一直持续到深夜,会议室的白板上画满了潦草却意义重大的公式和草图。
第二天清晨,当611所的干部职工们像往常一样,带着略显疲惫却又坚定的神情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时,他们被研究所主路旁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整整三十辆覆盖着军用帆布的重型卡车,如同两条钢铁长龙,静静地停靠在路边,引擎还散发着余温。
众多官兵和研究所后勤人员正在紧张而有序地卸货。
拆开的包装箱里,露出的是闪烁着金属光泽的高精度设备——来自大禹宇航的复合材料自动铺丝机核心部件、用于疲劳测试的高频液压作动器、非接触式全场应变测量系统;来自大禹半导体的、组装完毕即可投入运行的中型超级计算机机柜,以及数十台特制的、运算能力远超当下主流水平的大禹图形工作站;还有那堆积如山、改善生活条件的物资——成箱的冷冻牛羊肉、新鲜鸡蛋牛奶、反季节水果,以及一批批崭新的全自动洗衣机、大容量热水器和成套的厨房设备。
宋院士和闻讯赶来的杨林等人站在路边,看着这堪比过年般热闹和丰盛的场面,一时间心潮澎湃,难以言表。
肖镇走到他们身边,语气依旧平静:“宋老,杨工,一点力所能及的支援。
搞科研不能光靠精神,也需要锋利的‘牙齿’和坚实的‘后盾’。
这些东西,希望能让同志们工作起来更顺手,生活上少操点心,把精力更集中到攻关上。”
宋院士紧紧握住肖镇的手,这位经历过无数风浪的老科学家,声音不禁有些哽咽和颤抖:“肖镇同志……你这……你这真是‘自带干粮干革命’啊!让我说什么好!我代表611所全体职工和家属,谢谢你!太感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