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堪称惊艳的即兴演说(2 / 2)

可以说,徐浪接下来的每一句话都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稍有不慎,他就可能成为民族罪人!

毕竟港城仍在英国管辖下,事后想压制消息几乎不可能。

今天的报道很可能出现在欧洲各国的报纸上——徐浪的室内设计正在欧洲掀起热潮。

徐浪神色自若,平静道:“1908年,一本名为《京津青年》的杂志向国人提出三个问题:中国何时能派一位选手参加奥运会?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何时能举办奥运会?”

央视记者点头微笑。

徐浪顿了顿,继续道:“同年,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摇摇欲坠,清王朝风雨飘摇。腐败的清政府无暇顾及已经举办三届、即将举办第四届的奥运会,但奥林匹克的光芒依然照进了黑暗的中华。”

“《京津青年》的三问,向世界发出了中国人渴望融入世界的心声,点燃了国人对奥运的热情!”

“这三问,见证了几个朝代的更替!这三问,让几代国人呕心沥血!”

“1932年,在爱国将领张学良的支持下,刘长春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唯一运动员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这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次派出运动员参加世界体育盛会。所以1908年的中国并没有参加奥运会的想法,更别说举办。”

“那只是一部分知识青年的渴望!希望我们的国家能参与世界盛会,是一种期盼!”

“而事实上,我们正是沿着这样的期盼一路走来:参加、夺金、举办!”

徐浪凝视央视镜头,坚定地说:“《京津青年》的三问,第一问有了答案,第二问有了结果!前人留给我们的问题只剩下最后一个,也是最艰难的一个!”

“但我们不会放弃,更不会忘记当年向世界发出的那份执着!”

啪...啪...啪...

任何一位坐在电视机前的华人听到这番话,都会情不自禁地鼓掌,激动地注视着屏幕。

采访徐浪的央视记者肃然起敬,产生强烈共鸣:“徐先生,那么您设计这些作品的初衷是什么?为了出名,还是为了展示创作能力?”

“都有。”

徐浪毫不回避记者惊讶的目光,“我只是个凡夫俗子,无法与圣人相提并论,也会有不多的虚荣心——这是与生俱来的劣根性,改不了。”

“但是,无论名利还是满足那点卑微的虚荣心,都不是我创作这些作品的初衷。”

“我创作这些作品,更多是源于儿时的梦想:我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祖国的国旗下见证运动健儿走向领奖台。”

“而这些健儿们也能在无数同胞——而非外国友人——的注视下高喊:我没有给你们丢脸!我为国家、民族、同胞还有自己赢得了这份荣耀!”

徐浪指向身后的设计稿,平静道:“这就是我从小酝酿的一幅幅画卷。我只是将这些记忆片段记录下来,绘成真实的写照。”

“扬名、立志,从我做起。虽然我不能站在第一线为国家、为同胞赢得荣耀,但我会让脑海中的幻想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同时,我也希望祖国的运动健儿们,能将你们心目中专属的领奖台变为现实!”

“好,说得太好了!感谢徐先生的解说。”

央视记者热泪盈眶,对着镜头激动道:“能在自己的国家见证自己国家的英雄获得荣耀,这是我们所有国人的梦想!

奋斗在第一线的运动健儿们,国家支持你们,人民支持你们,你们永远是我们的荣耀!”

啪...啪...啪...

电视机前的一些运动员神情激动。

教练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看着身边的小伙子们也是如此,吼道:

“还愣着干什么?快去训练!听到没有?我们要做英雄,不做狗熊!”

“是!”

“是!教练!”

...…

此刻,哪怕是刚跑完五千米的运动员,在听完这番话后也会精神抖擞地再战五千米!

电视机前的陈文太暗暗松了口气,苍老的脸上仍带着后怕:

“臭小子,真有你的一套。这种话都敢说,也不知道害臊。”

张娴暮目瞪口呆地看着电视里徐浪的即兴发挥。

他身边的青年瞠目结舌道:“娴暮,你没说过这家伙这么...厉害!”

张娴暮缓过气,苦笑道:“我也没想到他不仅喜欢装神秘,脸皮还这么厚。”

原本焦急的徐国立和陈白素也是哭笑不得。

电话里,陈白素笑道:“国立,咱们宝贝儿子脸皮还挺厚,这点倒是遗传你的。”

徐国立一时语塞,但不敢反驳,只好苦笑:“看来以后得多信任这个脸皮厚的乖儿子了。”

燕京的一位大佬拿起电话,沉吟道:“将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提上日程,磋商第二次申奥工作。”

放下电话后,他盯着电视屏幕喃喃自语:

“徐浪?文太的外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