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北平的门槛(2 / 2)

他看到了路边每隔十里就有一座的青砖驿站,驿站旁有骑兵巡逻,神情警惕。

他看到了田地里,有农夫在使用一种新式的铁犁,犁地效率比旧式木犁高出数倍。

他甚至看到了一台冒着黑烟、发出巨大噪音的铁家伙,拖着一个巨大的滚轮在压实一块新开垦的土地。那东西没有马,却力大无穷。

“蒸汽拖拉机,”徐文良解释道,“格物院的新玩意,目前还在试用阶段,据说能顶五十头牛。”

波廷杰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地将这一切记在心里。

他看到路过的村庄,房屋整齐,炊烟袅袅。他看到在村口玩耍的孩童,衣着虽然朴素,但很干净,脸上没有那种东方常见的麻木和菜色,反而充满了活力和好奇。

当他们的马车经过时,那些孩子会远远地看着,指指点点,却没有畏惧和躲闪。

这不对劲。

这一切都太不对劲了。

波廷杰在印度、在非洲、在大华的广州,见过太多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景象。那里的人民,看到他们这些高高在上的白人,眼神里要么是畏惧,要么是谄媚,要么是仇恨。

但在这里,他看到的是一种平静,一种近乎漠视的平静。仿佛他们这些“尊贵的客人”,不过是路上经过的一道寻常风景。

这种平静,比任何仇视都更让他感到不安。

“史密斯,”他低声对身旁的船长说,“把你的观察,都记下来。每一个细节。”

“是的,阁下。”史密斯船长的脸色同样凝重,他的笔记本上已经密密麻麻地写了好几页,“他们的组织度,纪律性……还有这些技术,已经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所有情报。尤其是他们的士兵。”

就在刚才,一队巡逻的骑兵从他们马车旁经过。那些士兵骑在神骏的蒙古马上,背着启明步枪,马鞍上挂着马刀和水壶。他们队列整齐,目不斜视,身上散发出的那股肃杀之气,让史密斯这位见惯了战阵的老兵都感到心悸。

这不是一支旧时代的封建军队。

这是一支用现代军事思想和武器武装起来的、纪律严明的杀戮机器。

波廷杰闭上眼睛,靠在柔软的椅背上。

他开始重新评估这次的任务。他原本以为,这是一次文明对野蛮的“训诫”,一次炮舰外交的例行表演。他准备用荷兰人的惨败作为筹码,逼迫这位东方皇帝认清现实,交出利益,签订一份让女王陛下满意的条约。

但现在,他觉得,自己可能才是那个需要“认清现实”的人。

傍晚时分,马车队在夕阳的余晖中,抵达了北平巍峨的城门之下。

厚重的城墙如同一道无法逾越的山脉,横亘在天地之间。城楼上,巨大的龙旗在风中猎猎作响,发出沉闷的呼啸。

城门洞开,一队身着红色礼服的禁卫军,手持长戟,分列两旁。他们的盔甲在夕阳下闪着金光,眼神锐利如鹰。

徐文良走下马车,微笑着对有些失神的波廷杰说道:

“波廷杰阁下,欢迎来到大华的京城,北平。我们的皇帝陛下,已经在宫中等您了。”

波廷杰抬头仰望着那高耸的城楼,心中第一次没有了底。

他忽然觉得,他要迈过的,不是这道城门的门槛。

而是两个文明之间,一道正在迅速拉开,且让他感到无比陌生的鸿沟。

这个门槛,究竟有多高?

他不知道。

但他知道,他带来的那些傲慢与偏见,恐怕在踏入这座城市的第一步,就得全部丢在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