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拓土实边安北疆(2 / 2)

“——朝廷统一提供路途盘缠与三个月口粮,并由军队护送至目的地!”

“——抵达后,每户分配一头耕牛,两只羊,足够过冬的种子与粮食!”

“——最重要的一条,”李信的目光变得锐利如刀,“凡迁徙之户,自落籍之日起,三年免除一切赋税,五年免除一切徭役!其子嗣,可优先入当地蒙学!”

“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啊!”林则终于忍不住了,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声音带着哭腔,“陛下,一户百亩,若迁十万户,便是一千万亩良田!这还不算耕牛、种子、路费……国库,国库会空的啊!去年平定云南,今年远征西伯E利亚、宝岛,国库本就捉襟见肘,再如此耗费,一旦有变,国家何以为继啊!”

周大勇本是主战派,此刻也被李信这石破天惊的手笔给镇住了,张着嘴说不出话来。这已经不是花钱打仗了,这是在烧钱筑基!

王砚虽然也觉得此举太过激进,但他想得更深一层。他躬身道:“陛下,林尚书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言。然臣更忧心的是,如何确保政令施行?北疆万里,官吏何来?百姓抵达之后,若遇天灾、瘟疫,又当如何?此事牵一发而动全身,需有万全之策。”

面对两位重臣的质疑,李信没有发怒。他走到林则身前,亲自将他扶起。

“林卿,你的心,朕懂。你为大华守着钱袋子,是国之栋梁。但你算的,是账本上的收支。朕算的,是江山的万世基业!”

他拉着林则走到沙盘前,指着那片广袤的土地:“你看这里,这里,还有这里。格物院的勘探队已经有了初步报告,这地下埋着数不清的煤、铁,还有一种能燃烧的黑水。这些是什么?是钱!是比你国库里所有金银加起来都多的钱!但如果我们不把人‘种’过去,这些就永远只是埋在地下的石头和泥水!今日耗费千万两,是为了子孙后代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笔账,你觉得亏吗?”

林则被“能燃烧的黑水”和“取之不尽的宝库”说得一愣一愣的,虽然不懂,但皇帝眼中的那种自信,让他心神摇曳。

李信又转向王砚:“至于你担心的,朕也想到了。朕决定,成立‘拓殖总署’,由你亲自挂帅。从行政总院抽调精干官吏,朕再给你开特权,可从各军退役校尉中择优录取,充当基层官吏。他们懂纪律,有执行力,最适合去开荒。”

“沿途,朕会命令赵猛和张猛的军队,以百里为单位,建立军垦驿站,作为百姓迁徙的中转站和保护所。医疗方面,格物院医学院的学生,毕业实习就去北疆!”

“朕要让天下人都看到,去北疆,不是去送死,是去过好日子的!朝廷会为他们铺平道路,扫清障碍。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带上老婆孩子,去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李信的一番话,如同一阵狂风,吹散了偏殿内所有的疑虑和保守。周大勇的眼中重新燃起火焰,他明白了,这比单纯的军事征服,是更宏大,也更艰难的战争。王砚紧锁的眉头也舒展开来,皇帝不仅有构想,更有详尽的实施步骤,这让他有了执行的底气。

唯有林则,依旧在低声计算着,但他计算的内容,已经从“要花多少钱”,变成了“从哪里挤出这笔钱”。倭国的赔款?查抄贪官的家产?还是……发行国债?

“此事,就这么定了。”李信一锤定音,“王砚,三日之内,拿出拓殖总署的章程。林则,朕不管你用什么办法,一个月内,朕要看到第一笔千万两的拓殖专款!周大勇,给赵、张二人传令,让他们从现在起,从战将,变成筑路工和保姆!”

圣旨一下,三位重臣躬身领命。

当晚,一纸盖着皇帝玉玺的《拓殖实边令》,以六百里加急的速度,从长安送往全国各州府。告示的内容,比李信在殿内所说的更加详尽、更具诱惑力。

告示的末尾,是李信亲笔写的一句话:

“凡我大华之民,踏上北疆故土者,皆为国之功臣,其功万世不朽!”

这封薄薄的诏书,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即将在整个大华帝国,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滔天巨浪。无数人的命运,将因此而改变。而这一切,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李信知道,真正的挑战,在诏书发出之后,才刚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