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5章 格物院的新血(2 / 2)

马钧一直紧张地盯着炉口火焰的变化,当火焰几乎消失时,他果断地大喊一声:“停风!出钢!”

鼓风机停止了运转。两名助手合力,转动转炉侧面的转轴。巨大的炉体缓缓倾斜,一股金黄色的,比之前铁水更加纯净耀眼的钢水,从炉口倾泻而出,注入到下方的模具之中。

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充满了工业时代特有的暴力美学。

“皇上,成功了!”马钧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李信走上前,看着模具中正在缓缓冷却的钢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强大力量。他知道,大华的工业革命,从今天起,将真正地插上腾飞的翅膀。

“马钧。”李信开口道。

“学生在!”

“你,和你的团队,为大华立下了不世之功。朕,要重赏你们!”李信的语气中,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朕封你为格物院‘冶金所’所长,官居六品。所有参与此项目的研究员,官升一级,赏银千两!朕再从内帑中,拨出十万两白银,作为你们冶金所的专项研究经费!”

马钧和他的同伴们,听到这封赏,全都激动得热泪盈眶,齐刷刷地跪倒在地。

“学生……叩谢皇上天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李信亲自将马钧扶起,“你们是朕的功臣,是大华的功臣。以后,不要动不动就下跪。挺直你们的腰杆,用你们的才华,为大华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他转头对林则说道:“林则,你看到了。这就是朕为什么要不计成本地投入格物院的原因。今天,他们给了我们一个转炉。明天,他们可能就会给我们更快的蒸汽机,更远的电报,更厉害的战舰!我们现在投入的每一个铜板,将来,都会有千倍、万倍的回报!”

林则心悦诚服地点了点头,躬身道:“皇上深谋远虑,臣,佩服之至。”

李信的目光,又落在了那些冷却后的钢锭上。

“有了这么高效的炼钢法,我们的‘启明’步枪,我们的新式火炮,还有我们正在上海建造的铁甲舰,就都有了最坚实的保障。”

他看向周大勇,“国防部立刻下令,在全国几个主要的钢铁产地,比如辽宁鞍山、湖北大冶,立刻兴建大型的转炉炼钢厂!朕要让大华的钢铁产量,在三年之内,翻上十倍!”

“是!”周大勇兴奋地领命。他已经能想象到,当全军都换装上用优质钢材打造的武器后,大华军队的战斗力,将提升到一个何等恐怖的层次。

视察完炼钢所,李信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马钧和他的转炉,只是一个缩影。在格物院的其他地方,还有无数像他一样的年轻人,正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光发热。

有人改良了蒸汽机,使其热效率更高,体积更小。

有人在牛顿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电磁感应现象,正在尝试制造第一台手摇发电机。

还有人,在宋珩之的“经济格物所”里,研究着如何建立更高效的税务系统和国家预算体系。

这些新血的涌现,让李信看到了大华真正的未来。一个强大的国家,不仅要有能征善战的军队,更要有源源不断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和人才。

他回到皇宫,立刻提笔,写下了一道圣旨。

“朕惟国之强弱,系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教化。自即日起,于全国各省,增设格物学堂分院。凡家境贫寒,聪颖好学之少年,无论男女,皆可免费入学。所需费用,由国库全额承担。朕要让天下所有想读书、能读书的孩子,都有书可读,有才可施。此为国本,万世不易!”

圣旨传下,天下震动。

无数寒门子弟,奔走相告,感激涕零。他们知道,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真正地到来了。

而李信,则将目光,再次投向了东边的大海。

钢铁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是时候,给倭国那潭死水,再添一把猛火了。

他叫来侍从官:“传商务部部长燕九,即刻进宫见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