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硝烟尚未散尽,大华的版图已然囊括了半壁江山,可李信的案头,却摆着一个比百万大军更棘手的问题。一封来自南京的联名奏疏,由刚刚稳定江南局势的贺连山领衔,数百名归降的江南士绅联名,恳请汉王顺天应人,恢复“大明”国号,以正天下视听。奏疏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前朝的怀念与对新朝的期盼,他们认为,唯有“大明”二字,才能最快地收拢人心,让天下士子归心。
“恢复大明?”李信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沉闷的声响。密室里,只有他和民政部主官王砚、外交部主官徐文良三人。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王砚的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他率先开口,声音有些沙哑:“汉王,此事万万不可。江南士绅的心思,无非是想借着‘大明’的壳,保住他们自己的田地和特权。我朝以均田安民为国本,与前明之策截然不同。若是用了‘大明’国号,岂不是告诉天下人,我们只是又一个朱家王朝?那些分到田地的百姓会怎么想?那些追随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兄弟们会怎么想?”
王砚的话很直白,甚至有些刺耳。他主管民政,一路走来,亲眼见过太多被士绅地主压榨得家破人亡的惨状,对这些人的心思看得一清二楚。他们怀念的不是大明,而是他们在大明朝时高高在上的地位。
徐文良则从另一个角度补充道:“汉王,王大人所言极是。从外交层面看,我朝如今与西洋诸国已有往来,他们看重的是我们的实力,是格物院的蒸汽机和后装炮,而不是一个已经腐朽灭亡的朝代名号。我们要做的是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而不是拾起故纸堆里的东西。用‘大明’之名,只会让外人觉得我们底气不足,需要借前朝的威势。”
李信静静地听着,没有立刻表态。他知道,贺连山转交这份奏疏,并非是他也赞同,而是一种姿态,表明他尊重江南士绅的意见,并将这个皮球踢给了自己。这既是老成之举,也是一种考验。
“你们说的,我都明白。”李信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我李信起兵,不是为了给朱家夺回江山。崇祯是个什么货色,天下人心里有数。大明之所以亡,不是亡于满清,是亡于它自己从根子上就烂透了。我们费了这么大的劲,死了那么多兄弟,不是为了重建一座腐朽的楼阁。”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地图前,地图上,新收复的省份已经被涂上了代表汉军的赤色,从关中平原一直延伸到东南沿海,占据了整个天下的膏腴之地。
“我们打的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这个‘中华’,不是特指某一个朝代。”李信的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它是一个文明,一个民族。我们要做的是为这个文明、这个民族,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纪元。所以,国号,绝不能是‘明’。”
王砚和徐文良对视一眼,都松了口气。他们最怕的就是汉王为了暂时的安抚而妥协。
“那……汉王心中可有定议?”王砚小心翼翼地问道。
李信沉吟片刻,目光深邃:“我朝起于西域,兵出疏勒河,定鼎关中,皆与‘汉’字有缘。然我更钟意‘华’字。中华,华夏。‘华’者,荣也,美也。我们所要做的事业,就是要让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子民,都能活得有尊严,活得像个人,重现我华夏衣冠之美,重振我华夏文明之荣光。”
“大华……”王砚在口中默念着这个词,眼睛越来越亮,“好!这个好!上承华夏之源,下启万世太平。既有历史底蕴,又寓意崭新未来,比‘汉’更大气,比‘明’更有格局!”
徐文良也点头称是:“大华,对外宣示,亦是名正言顺。华夏之国,理所应当。”
“那就暂定为‘大华’。”李信一锤定音,“待日后召开大会,再正式公布。至于那些江南士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