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看着这些自己亲手教出来的学生,心中充满了失望,但他并没有强留。他只是摆了摆手,叹了口气:“回去吧。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应该有强迫。我只希望,你们不要忘记在这里看到的一切。”
学生的离去,让牛顿感到了一丝孤单,但这并没有动摇他留下的决心。因为在这里,他看到了在欧洲从未见过的东西——一种对知识纯粹的尊重,和一种无与伦比的执行力。
他向李信提出了一个在欧洲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的计划——“改良欧洲农作物”计划。他想利用汉军已经成熟的杂交育种技术,来改良欧洲产量低下的燕麦和小麦。
李信听后,当即拍板,没有丝毫犹豫:“先生有此想法,乃是造福万民的大好事!我立刻从国库拨专款,在城外划出一百亩上好的试验田,再派我们最好的农学家,全力协助先生进行研究!”
这种不计成本、全力支持的态度,让牛顿深受感动。
更让他下定决心留下的,是他与格物院总院院正王希的又一次合作。两人在之前的基础上,再次对蒸汽机进行了改良。他们发现,通过改变蒸汽管道的布局和增加一个预热装置,可以大大减少热量的损耗。
新的样机制造出来后,经过测试,蒸汽机的效率,竟然在原有基础上,又提升了百分之十五!
这意味着,汉军的铁甲车可以跑得更快,蒸汽船可以逆流而上,工厂里的机器可以更有力。这小小的百分之十五,背后是国力的巨大跃升。
看着那台嗡嗡作响、动力澎湃的新式蒸汽机,牛顿彻底坚定了留华的决心。他知道,只有在这里,他的才华才能得到最完美的施展。所谓的“皇家机械院”,在格物院这种惊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欧洲的最新情报,很快由青蛇卫指挥使燕九,亲自送到了李信的面前。
徐文良看完情报,眉头紧锁:“王上,欧洲人已经联合起来了。虽然只是初步的,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他们正在试图复制我们的技术,并且在外交上孤立我们。”
李信显得很平静。他早就料到了这一天。
“慌什么。”他淡淡地说道,“他们想仿制,就让他们仿制去。我们的技术,每一天都在进步。等他们好不容易仿制出我们去年的后装炮,我们今年的电磁炮说不定都研究出来了。追赶者,永远只能看到我们的背影。”
他的自信,感染了在场的众人。
“不过,防人之心不可无。”李信话锋一转,“徐文良,你拟一道命令。从即日起,暂时中断与欧洲所有的军事技术交流。但民用商品的贸易,可以继续。我们用丝绸、茶叶,换取他们手里的优质铜矿和铁矿,多多益善。”
他又看向燕九:“你的青蛇卫,派些得力的人手,潜入欧洲。我不需要他们去搞破坏,我只需要知道,欧洲各国的船厂里,在造什么样的船;他们的兵工厂里,在生产什么样的枪炮。我要对他们的军备动态,了如指掌。”
最后,李信做出了总结:“我们当前的总方针,是‘以静制动,优先解决内部问题’。欧洲离我们太远,只要他们不主动打上门来,我们就没必要分心去管他们。我们眼下最大的威胁,一是北方的沙俄,二是南方的陆荣廷。必须先扫清屋子,才能腾出手来,应对外面的风雨。绝不能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境。”
一番话,条理清晰,主次分明,尽显一个成熟政治家的远见和沉稳。徐文良和燕九躬身领命,心中对这位年轻的汉王,愈发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