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实验室破土动工(1 / 2)

一月中旬,就在周大勇的东路军兵临京城下,与清廷进行最后对峙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安,一场截然不同的“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在格物院旁边的一块开阔地上,牛顿的“中英联合实验室”正式破土动工。汉王李信对此事极为重视,亲自出席了奠基仪式,并从格物院抽调了五十名技艺最顶尖的工匠,全权交由牛顿指挥。

牛顿拿出了他对待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亲自绘制了整个实验室的布局图。图纸上,他将实验室清晰地划分为三个区域:“力学区”,用于研究运动、引力和机械原理;“热学区”,专门用于蒸汽机和热力学的深入探索;“天文区”,则规划建造一座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

“实验室必须通风良好,光线充足。”牛顿拿着图纸,对负责施工的工匠负责人解释道,“尤其是天文区,屋顶必须是可开启的穹顶结构,便于望远镜在夜间进行全方位的观测。”

这些要求,在当时的中国建筑师听来,简直是闻所未闻。但李信只有一句话:“一切按牛顿先生的要求办,要人给人,要钱给钱,不得有误。”

格物院的工匠们再次展现了他们惊人的学习能力和执行效率。他们围着牛顿的图纸,反复研究,将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设计,一点点分解成实际可行的建造步骤。仅仅几天时间,实验室的地基就已经完成,主体框架也开始搭建。这种建设速度,让牛一顿再次感叹不已。他感觉自己不是在指挥一群工匠,而是在指挥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

在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牛顿与王希的合作也没有停下。他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蒸汽机的改良上。

在牛顿的指导下,新的锅炉采用了“铜制内胆加石棉密封”技术。铜的导热效率远高于铁,而从西域商人手中高价购得的石棉,则完美解决了活塞与气缸之间的气密性问题,使得蒸汽的泄露降到了最低。

新一代的蒸汽机在测试中,表现出了惊人的性能。它的锅炉压力,比上一代提升了整整百分之五十!这意味着,它能输出更强大、更持久的动力。

为了直观地检验这台新机器的实力,王希命人将它安装到了一辆铁甲车的底盘上。在一段专门铺设的试验轨道上,李信亲临现场观看测试。

“呜——”

伴随着响亮的汽笛声,这台由新蒸汽机驱动的铁甲车缓缓启动,速度越来越快。它后面拖拽着整整十节装满了煤炭的车厢,总载重量超过五万斤。然而,如此沉重的负荷,并没有让它显得吃力。它在轨道上平稳地运行,车轮滚滚,气势惊人。

经过测速,这台铁甲车的最高时速,达到了惊人的十五里!比原有的型号快了足足五里。别小看这五里,在军事上,这意味着更快的兵力投送和战场机动能力。在民用上,则意味着更高的运输效率。

“好!太好了!”李信看着在轨道上飞驰的铁甲车,激动地一拍手掌,“王希,立刻下令,格物院全力生产这种新型蒸汽机!优先装备给铁甲车营,把我们所有的铁甲车都换上新‘心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