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的人都静了下来,看着他。
张老栓通红着眼睛,大声说道:“待在这里是等死,回东北老家也是死!罗刹人不是人,他们是魔鬼!清廷的狗官更靠不住!汉王给咱们地,给咱们粮,让咱们有活路,为啥不去?到了西边,离那些天杀的罗刹人远远的,咱们凭自己的力气开荒种地,不比在这儿等死强?”
他的一番话,说到了所有人的心坎里。是啊,与其在这里苟延残喘,不如去为一个明确的希望拼一把。
“俺也去!”
“算我一个!”
“带上俺全家!”
人群一下子沸腾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涌向负责登记的官吏。张老栓是第一个按下手印的。他看着自己黑乎乎的指印按在“自愿迁徙”的文书上,心里突然踏实了。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在遥远的西部,一片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土豆苗正在茁壮成长。
仅仅三天时间,首批报名的流民就超过了一千人。
十月三十日,西安城外,一支特殊的队伍整装待发。一千多名流民换上了统一发放的粗布新衣,虽然依旧瘦弱,但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们的身边,是满载着粮食、种子和药品的马车,队伍前后,还有一队队荷枪实弹的镇西军士兵护送。
交通部长沈明亲自来为他们送行。他对负责护送的军官再三叮嘱:“路上的安全就交给你们了。记住王上的话,这些百姓,是我大汉未来的根基,一个都不能少!”
他又走到流民队伍前,大声说道:“乡亲们,一路保重!我交通部已经接到了王令,会立刻开始拓宽西安通往乌城的公路。等你们在那边安了家,路也修好了,到时候回家探亲,或是把亲人接过去,都会方便很多!”
张老栓站在人群中,听着这些话,心里热乎乎的。他这辈子,从没见过这么把老百姓当回事的官府。他回头望了一眼巍峨的西安城墙,然后毅然决然地转过身,跟着队伍,向着太阳落下的方向走去。
那里,有他的土地,有他的未来,有大汉的边疆。
李信站在城楼上,静静地看着那支队伍渐渐远去,在漫天尘土中汇成一条细线。
陈敬之站在他身旁,感叹道:“王上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不出十年,西部四省必将人烟稠密,固若金汤。”
李信却摇了摇头,说道:“十年太久,我等不了。东征在即,我必须确保在我提兵北上的时候,西部不会出任何乱子。这第一批人,是种子,也是榜样。只要他们能在西边扎下根,活出个人样来,后面就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跟过去。”
他心里很清楚,与清廷的战争,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决,更是民心和国力的比拼。谁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谁能更有效地组织和动员资源,谁就是最后的赢家。
看着那条通往西方的道路,李信仿佛已经看到了,一条由人口、物资、信息组成的强大动脉,正在将这片新生的疆土与大汉的心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