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百川归海(1 / 2)

城内,保民府的衙门前,队伍从门内一直排到了街口。

抱着新生儿的父母们脸上带着疲惫,也带着一种安稳。

衙门的吏员按照名册,将一袋袋米粮,一匹匹粗布,交到他们手中。

“下一个,王二柱家。”

一个壮实的汉子上前,小心翼翼地接过物资,对着吏员咧开嘴,露出憨厚的笑。

他怀里的婆娘抱着襁褓,轻轻晃着,里面的婴孩发出满足的哼唧。

不远处的医曹育婴堂,更是另一番景象。

稳婆和医官们进进出出,脚步匆忙。

新生命的啼哭声,此起彼伏,为这座钢铁浇筑的城市,注入了最原始的活力。

汉学宫的方向,稚嫩的读书声穿过坊墙,飘散在街巷。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琅琅书声里,夹杂着孩童的追逐嬉闹。

街上,大腹便便的妇人随处可见,她们三三两两,扶着腰,缓慢地走着,聊着家长里短。

蹒跚学步的孩童跟在母亲脚边,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新奇。

黑水城的生育奖励,与相对安稳的环境,让许多在战乱中麻木了的青壮夫妻,重新燃起了繁衍后代的本能。

人口,正在以一种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

而这一切,还仅仅是内生的变化。

一道道看不见的消息,早已插上翅膀,飞越了清军的封锁线,传向了遥远的西部与南方。

祁连山南麓,雪线之下。

一支队伍出现在山口,他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有一种固执的坚定。

一名熟悉山路的向导在前方带路,领着他们避开清军的明哨暗卡,翻越了常人难以逾越的雪山垭口。

黑水城外围的哨卡前,飞骑旅的士兵拦住了他们。

为首的一位和硕特蒙古老人,拄着一根磨得光滑的木杖,向前走了几步。

他浑浊的眼珠打量着士兵们身上精良的铁甲,还有远处高耸的城墙。

“我们……来投汉王。”

老人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一个词一个词地往外蹦。

盘查的士兵面甲下的脸孔看不出表情,只是程序性地询问。

“从何而来?为何而来?”

老人舔了舔干裂的嘴唇,似乎在组织语言。

“青海。活不下去。”

“部落头人要我们的牛羊,清国官老爷要我们的命。”

他指了指身后那些抱着孩子的妇女。

“听说汉王这里,生孩子,给粮食,给布匹。”

他又指了指那些半大的小子。

“孩子能上学,不用再做奴隶。”

士兵沉默了片刻,向身后的同伴示意了一下。

很快,一名保民府的吏员被叫了过来,开始对这支小部落的牧民进行盘问登记。

黑水河上游的官道上,尘土飞扬。

一支规模庞大的驼队正缓缓靠近。

这不是逃难的流民。

领头的是几位穿着西域特色服饰的商人,他们骑着高大的骆驼,显得颇有资财。

身后的驼队上,驮着的不是家当,而是满满的货物。

玉石、地毯、葡萄干,还有各种珍稀的药材。

这是一支由数百名畏兀儿工匠与商人组成的队伍。

守城的军官上前交涉。

“我们是来自西域的商人,请求入城贸易,并且希望能够在此定居。”

领队的畏兀儿商人翻身下驼,他汉语流利,态度不卑不亢。

军官打量着他。

“黑水城欢迎商人,但定居之事,需保民府核准。”

“这是自然。”

商人微笑着,从怀中取出一份礼单。

“我们不仅带来了货物,还带来了手艺。”

他指着身后的队伍。

“我们中有最好的铁匠,最好的皮匠,最好的石匠。”

“我们听说,汉王治下,工匠能得到尊重,手艺能换来好日子。”

他的话语中透着精明。

“我们的孩子,在这里能有前程。”

如果说蒙古部落的到来是出于绝望,那么这支畏兀儿商队的到来,则是出于希望。

然而,最令人震动的,还是从东方来的消息。

遥远的关中平原,自古以来的汉家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