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天兵压境(1 / 2)

七月十五。

河西走廊的烈日将大地烤得发烫,空气凝滞,吸入肺中都带着一股灼热。

清军五万主力,在甘肃提督孙思克的亲自统率下,如同一片移动的钢铁阴云,缓缓抵达卧龙谷以东二十里处。

前锋王进宝部早已在此扎下营盘,与后续主力汇合。

连绵十数里的清军营寨铺展开来,无数旗帜遮蔽了天空,刀枪反射的寒光汇成一片刺目的海洋,肃杀之气弥漫四野。

孙思克勒住马缰,立于一处名为“鹰嘴崖”的高坡。

他那双锐利的眼睛扫过前方卧龙谷的地形。

谷口狭窄,两侧山崖壁立千仞。

谷口之外,汉军依托着山势,构筑了数道防御工事。

深壕,胸墙,鹿砦,还有隐藏在暗处的射击孔。

工事之上,汉王军的赤黑、雪白、玄铁、青石各色战旗,在热风中猛烈抽动。

“好一处险地。”

孙思克开口,声音沉厚。

“李信此獠,倒是会选地方。此地易守难攻,强攻之下,我军必有损伤。”

他转头看向身旁的宁夏总兵殷化行与西宁总兵王进宝。

“传令!”

“全军于鹰嘴崖下扎营。”

“背靠断崖,左侧紧挨黑水河,右侧扼守官道。”

“营盘务必深沟高垒,警戒提升三倍,尤其要防备谷内贼军夜袭,还要防备他们那支飘忽不定的骠骑从侧翼骚扰。”

“诺!”

殷化行与王进宝齐声应命。

庞大的清军队伍立刻运转起来。

步卒们脱去上衣,挥动铁铲,汗水浸透了他们的脊背。

一条条深达一丈、宽逾两丈的壕沟被迅速挖开。

挖出的泥土被夯实,堆砌成高达五尺的坚固胸墙。

壕沟之外,黑色的铁蒺藜被成片地洒在地面上。

拒马与鹿砦层层叠叠,交错布置,形成一道道令人望而生畏的屏障。

营盘之内,辎重车辆首尾相连,围成了一个坚固的内圈。

一座座木制望楼拔地而起,顶端的哨兵警惕地注视着卧龙谷的方向。

最核心的区域,八十门沉重的红衣大炮被推上了预设的炮垒阵地。

黑洞洞的炮口,森然指向卧leong谷口。

整个清军大营,背靠天险,左右拱卫,变成了一座武装到牙齿的战争堡垒,散发出令人窒息的压迫感。

次日清晨。

清军营门大开。

一队盔甲鲜明、打着“孙”字帅旗的骑兵护卫着数名将领,缓缓行出。

孙思克、殷化行、王进宝等人就在其中。

马队行至距离谷口工事约三里处停下。

孙思克端坐于高头大马之上,面无表情。

他身边,一名嗓门洪亮的传令官策马上前几步,面向谷口,运足了丹田之气。

“谷内汉逆李信听着!”

“大清甘肃提督、太子少保孙思克孙大帅在此!”

“大帅有令!”

“念尔等皆为汉民,或受李信蛊惑,或迫于无奈,故网开一面!”

“只要尔等弃械投降,缚送李信及一干首恶出谷!”

“朝廷可赦免尔等附逆之罪,既往不咎!”

“仍可各归田里,安享太平!”

“若执迷不悟,负隅顽抗!”

“待我天兵破谷之日,定将尔等尽数屠戮,鸡犬不留!”

喊话声在空旷的荒原上回荡,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谷口工事之后。

汉军士兵们屏住呼吸,手中的武器握得更紧。

他们的身体紧绷,注视着远处那队耀武扬威的清军将领。

谷内,一片死寂。

孙思克没有等到任何回应。

他举起右手,猛地一挥。

“呜——呜——呜——”

三声沉闷压抑的号角声响起,穿透云霄。

紧接着,清军营盘内,鼓声如雷。

号角齐鸣。

“轰!”

“轰!”

“轰!”

八十门重炮同时喷出橘红色的火焰。

震天动地的怒吼让整个大地都颤抖起来。

沉重的实心铁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划破空气,如同密集的冰雹,狠狠砸向谷口工事前方那片空旷的地面。

“嘭!”

“嘭!”

“嘭!”

大地被一次次野蛮地撕开。

烟尘与碎石冲天而起。

坚硬的地面被砸出一个个巨大的深坑,泥土如同暴雨般四散飞溅。

炮弹并未直接轰击工事,但那毁天灭地的威势,足以让任何一支军队心胆俱寒。

炮声刚刚停歇。

“咚!”

“咚!”

“咚!”

更加密集的战鼓声从清军大营中传出。

营门再次大开。

左翼,殷化行亲率宁夏镇马步军一万五千人,缓缓压上。

火器营位于阵列中央,鸟枪、抬枪、轻型佛郎机炮在阳光下反射着金属的冷光。

骑兵护卫着步兵方阵的两翼,如墙而进。

右翼,赵良栋统领着甘肃镇马步军一万五千人,摆出同样的严整阵型。

中军,孙思克亲自督率着他的督标营与甘肃镇标营精锐一万。

这些士兵盔甲最为鲜明,装备最为精良,散发出的杀气也最为浓烈。

后方,辎重营的旗帜招展,数万民夫的身影在烟尘中若隐若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