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厉兵秣马(1 / 2)

六月初。

河西的盛夏,骄阳似火,炙烤着卧龙谷内外新开辟的校场和工坊。

空气燥热,弥漫着铁锈、硝石、汗水和蒸腾水汽混合的独特气味。

然而,比天气更炽热的,是弥漫在整个汉王军体系中的那股紧迫感。

清廷的阴影如同悬顶利剑,金帐的败亡并未换来长久的安宁,反而可能加速了清廷剿灭卧龙谷的决心。

时间,成了最宝贵的资源。

中枢议事堂内,气氛凝重如铁。

巨大的河西舆图上,代表汉王军控制区域的红色标记已覆盖河西走廊大部,但东面代表清廷的黄色标记,如同毒蛇般盘踞在肃州、甘州一线,虎视眈眈。

李信站在舆图前,玄色常服衬得他身形挺拔如松,他扫过堂下肃立的众将。

“诸位。”

李信的吐字清晰,在寂静的议事堂内激起回响。

“金帐败退,新附之地初定,然强敌环伺,尤以清廷为甚。”

“康熙老儿,绝不会坐视我卧龙谷坐大。”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他猛地转身,面对众人。

“当此生死存亡之际,我汉王军必须脱胎换骨。”

“由守谷之军,变为可纵横河西、乃至东出争雄之强军。”

“今日起,推行军制改革。”

堂下众将的呼吸都停滞了一瞬。

“其一,建制升格。”

李信的每一个字,都像锤子砸在铁砧上。

“即日起,汉王军‘旅’级建制,升格为‘军’。”

“本帅,李信,晋为汉王军大帅,统辖全军。”

话音落下,堂内鸦雀无声,随即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回应。

“诺。”

“参见大帅。”

众将齐齐单膝跪地,甲叶碰撞,铿锵作响。

李信抬手虚扶。

“起身。”

“其二,主力扩编。”

他的手指在舆图上划过四块区域。

“原四大主力团,扩编为四大主力野战旅。”

“各旅设旅帅一人,副旅帅一人,下辖三至四个作战团及直属炮队、工兵队、辎重队。”

“周大勇。”

“末将在。”

周大勇踏步出列,身躯壮硕如熊。

“着你统‘龙骧旅’。”

“下辖龙骧一团,为重甲步兵;龙骧二团,为长矛火铳混编;龙骧三团,为新编刀盾突击团。”

“此旅,为我军攻坚破阵之铁拳。”

“诺。”

“末将领命。”

周大勇的回答震得屋梁上的尘土簌簌落下,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压抑不住的亢奋。

“李铁牛。”

“末将在。”

李铁牛应声而出,身形精悍。

“着你统‘骠骑旅’。”

“下辖骠骑一团,为原骠骑团精锐;骠骑二团,为新编部族精锐;骠骑三团,为新编轻骑斥候团。”

“此旅,为我军机动歼敌之利刃。”

“诺。”

“大帅放心,末将定让骠骑旅的马蹄,踏碎一切来犯之敌。”

李铁牛咧开嘴,露出一口白牙,身上散发着野狼般的气息。

“陈武。”

“末将在。”

兵曹主官陈武出列,他比旁人多了一分沉稳。

“着你统‘神机旅’。”

“下辖神机一团,为燧发枪兵;神机二团,为新编‘五雷神机’速射铳兵;神机炮团,为重炮、野战炮混编。”

“此旅,为我军火力覆盖之基石。”

“诺。”

“末将定将神机旅之火器,练成摧城拔寨之雷霆。”

陈武躬身领命,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一个纯粹由火器构成的旅级单位,意味着什么。

“赵猛。”

“末将在。”

最后一名将领赵猛出列,他沉默寡言,站姿如山。

“着你统‘磐石旅’。”

“下辖磐石一团,为巨盾重步兵;磐石二团,为新编长戟拒马兵;磐石三团,为新编工兵筑城团。”

“此旅,为我军坚不可摧之壁垒。”

“诺。”

“人在阵地在,磐石旅,誓为全军之盾。”

赵猛的话不多,却字字千钧。

李信继续宣布。

“其三,地方守备。”

他的手掌按在舆图上那些星罗棋布的据点上。

“新附之地,广袤复杂,需设地方守备力量,维持治安,弹压宵小,拱卫要地。”

“着军政司兵曹,于各镇守府驻地,组建‘守备团’。”

“每团定额一千二百人,由当地选拔之可靠青壮及部分降俘中表现优异者组成,装备以刀矛、弓箭及少量火铳为主,由镇守使直接统辖。”

“于各巡检司驻地,组建‘巡检营’。”

“每营定额六百人,装备以刀盾、长矛为主,负责盘查、缉盗、维持地方。”

“所有守备团、巡检营,由兵曹统一制定操典,定期轮训。”

“其军官,优先从汉学宫武学结业之学子及我军有功伤退之老兵中选拔,确保忠诚可靠。”

“其四,部族义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