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刀尖上的年关(1 / 2)

公元1689年,腊月廿九。

朔风如刀,卷着碎雪,狠狠抽打着卧龙谷的每一寸土地。

大战的血腥味仿佛还未被寒风吹散,清廷大军压境的阴影,更是如同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

整个山谷的气氛,压抑得像一张拉满的弓弦,随时可能崩断。

然而,汉家的新年,终究是要过的。

这年关,不仅仅是辞旧迎新,更是李信要在这绝境之中,为所有人点燃的一把希望之火,是凝聚人心的最后一道防线。

格物院深处,一反往日的寂静,此刻灯火通明。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异的紧张与压抑的兴奋。

王希和王二,两个格物院的头头,正带着几个心腹工匠,死死盯着几个用油布蒙得严严实实的木箱。

那眼神,既有期待,又有藏不住的畏惧。

“院正……这玩意儿,真能行?”

一个年轻工匠的手有些发抖,他看着箱子里那些排列得整整齐齐、用厚纸筒包裹、顶上插着引信的药包,嗓子眼发干。

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每一个药包,都以提纯过的精炼火药为核心,里面还按照秘方,掺入了不同比例的金属粉末。

铜粉、铁屑、硝石……这些东西,平日里是用来造杀人利器的,现在却要被送上天,炸个“好看”出来。

这简直是在玩火。

王希的眼中,却跳动着近乎癫狂的炽热。

他伸出手,如同抚摸情人一般,小心翼翼地拂过一个药包粗糙的表面。

“行不行,今晚子时,试过才知道!”

“旅帅说了,这个年,要过得亮堂!”

“要让谷内外的所有人都睁大眼睛看清楚,咱们汉家的光,灭不了!”

他猛地转头,目光灼灼地盯着王二。

“王二!”

“按图纸上标的位置,把‘地老鼠’给我埋进谷口那片开阔地里!”

“‘起火’和‘盒子’,全部架到两侧山崖的安全点上!”

“记住,引信的长度,给我用尺子量!一分一毫都不能错!”

“今夜子时,听号令行事!”

“明白!”

王二那张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前所未有的郑重。

他一挥手,立刻招呼几个胆大的工匠,像抬着祖宗牌位一样,小心翼翼地将木箱抬出了工坊。

刺骨的寒风卷着雪沫子,劈头盖脸地砸在他们脸上,却浇不灭他们眼中那簇被点燃的火苗。

……

中枢议事堂,侧厅。

炭火盆烧得通红,将屋子烘得暖意融融。

李信端坐主位,面沉如水。

陈敬之与燕九,一文一武,分立左右,神情肃穆。

桌案上,摊着一份刚刚由陈敬之草拟的文书。

“旅帅。”

陈敬之的手指点在文书上,沉声汇报。

“按照您的吩咐,保民府学曹那边,已经挑出了三十个能说会道、粗通文墨的吏员。”

“另外,还从流民里找到了几个以前在乡下搭班唱社戏的老艺人。”

“戏都定好了,就三出:《岳母刺字》、《苏武牧羊》、《戚家军抗倭》。”

他稍作停顿,理了理思绪,继续说道:

“戏台就搭在谷内中心广场,挑了个背风向阳的好地方。地都夯实了,积雪也扫干净了。”

“从除夕午后开始,一直唱到正月初三,每天两场。”

“学曹的吏员会在现场维持秩序,顺便给那些不识字的大头兵和百姓讲解戏文里的意思,就是为了提振咱们抗虏保家的这股劲儿。”

“医曹那边也安排了,会在场子边上设个点,熬好了姜汤热茶,省得有人冻出毛病。”

李信的目光在文书上缓缓扫过,最后落在“戚家军抗倭”几个字上,微微颔首。

“很好。”

他的声音不高,却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道。

“戏文,要怎么粗鄙怎么来,道理,要怎么直白怎么讲。”

“我要让谷里的每一个人,不管是扛枪的兵,还是拿锄头的民,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是刚会走路的娃娃,都能看懂,都能记住!”

“记住什么?”

李信的眼神陡然锐利起来。

“记住我汉家的脊梁,是宁折不弯的!”

“记住保家卫国这四个字,是每个带把儿的爷们,刻在骨子里的责任!”

“属下明白!”

陈敬之心中一凛,重重躬身。

李信的目光,转向了另一侧那个始终沉默如影子的男人。

“燕九。”

“属下在!”

燕九的身形微微一动,声音从面具下传来,冷得像冰。

“年节期间,人多眼杂,正是牛鬼蛇神最喜欢出来活动的时候。”

“青蛇卫,必须把眼睛给我瞪得比铜铃还大!”

“戏台、流民营、各个工坊、谷口要道,所有地方,都给我布下双倍的暗哨!”

“任何可疑的人,任何不对劲的事,第一时间报我!”

“清廷的细作,金帐的探子,他们不会放过这种机会,我们更不能给他们机会!”

“诺!”

燕九的声音里透出一股血腥气。

“属下已增派三倍人手,日夜轮值,就是掘地三尺,也绝不让一只苍蝇乱飞!”

李信站起身,缓步走到窗前,看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和纷飞的雪花。

“年,要过得热热闹闹。”

“但刀,不能离手。”

“传令各团,将士们可以轮流休沐,去看戏,去跟家人乐呵乐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