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科长点点头,往炉膛里添了块煤:“嗯,打出的农具得比上次还好,不能辜负人家的好意。”
消息传到刘家镇,一些族人不理解:“光鸿,你咋还帮那俩搅屎棍?”
刘光鸿正在车间看工人组装罐头,闻言笑:“帮他们就是帮咱自己。你想啊,他们打农具需要钢材,咱有边角料,也可以赚钱。
他们卖农具需要销路,光天的运输队正好跑供销社,顺便的事,也能赚点路费。
老乡们买到便宜农具,种的粮食多,咱食品厂的原材料不就更足,一举多得。”
工人们听得直点头,车间主任咂嘴:“还是刘局长,你脑子活,这弯绕得,咱想都想不到。”
青山镇的农具生意越做越火,不光镰刀,陈杨还琢磨着打锄头、铲子、菜刀,甚至给老乡们修农具。
附近几个村的人都跑来找他们,陈家的维修棚子底下,天天排着队。
“不行,得扩大规模。”陈杨蹲在地上画图纸,给陈科长看,“咱得建个正经车间,再找几个会打铁的老乡帮忙,光咱父子俩,累死也赶不上趟。”
陈科长看着图纸上歪歪扭扭的车间模样,难得露出点笑容:“行,我去跟书记说说,看能不能批块地。不过那些钱咋办?”
“我去跟刘光鸿说说,看能不能先欠着钢材钱,等卖农具再还。”陈杨攥紧拳头,“这次,我得靠自己,勤劳致富。”
他去找刘光鸿那天,特意换上件干净的蓝布褂子,虽然袖口磨破,却洗得发白。
刘光鸿正在工坊的新厂房里转悠,打算做拖拉机车间的样板间。
“光鸿,我想……”陈杨刚开口就卡壳,说不出求饶的话。
“想建车间,缺钢材,还缺人手?”刘光鸿笑着替他说。
“我都给你想好了。”他指着厂房里的几台旧机床。
“这些你先拉回去用,钢材我让仓库按月给你送,记账上,卖钱再扣。人手你从青山镇找,熟练工优先,工资按件算,多劳多得,利益你们6,工坊4。”
陈杨愣在原地,半天说不出话,他以为会被刁难,没想到刘光鸿连后路都给他铺好。
“我……对不起,我以前真是靠爹的废物1”
“好好干活,别再耍小聪明,等你的农具车间上正轨,变成厂子,咱就签合同,长期合作。”
没一个月,青山镇的农具小车间就开张。
五六个老乡围着铁匠炉忙乎,陈杨当起技术员,教大家怎么省材料、怎么磨刃口,陈科长则管记账,算盘打得噼啪响。
车间门口挂着块木牌子,歪歪扭扭写着“青山农具社”,农具卖得火,刘光天的运输队也跟着沾光。
以前他们主要拉食品厂的罐头,现在每周都得往周边供销社送两趟农具,回程时再捎点当地的土特产,山里的野核桃、河边的鸭子蛋,拉回食品厂就能卖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