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寒甲御天 > 第97章 心照不宣

第97章 心照不宣(2 / 2)

萧凡微微一笑,放下茶杯:“岳父大人说的是。不过,是明珠总会发光。真正的良才,当以国事为重,脚踏实地,陛下和朝廷自然会看见。攀附权贵,终非正道。”他这话,既是表明自己的态度,也是在提醒李纲(和自己)要谨慎,同时似乎也隐含了对赵、孙二人“以国事为重”的肯定。

李纲是何等人物,立刻明白了萧凡的深意。他不再多言,转而聊起了婚事筹备的细节。这次谈话,成了翁婿之间一次心照不宣的沟通。李纲明白了萧凡的难处和底线,也会在适当的时候,以他自己的方式,对那两位进士给予一些不着痕迹的关照(比如在职权范围内分配些能发挥他们所长的事务),但这与萧凡无关,是户部尚书李纲爱惜人才。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赵守拙和孙文远在兵部的言行,虽然谨慎,但还是引起了大皇子一党的注意。

很快,又有御史风闻奏事,弹劾新科进士赵守拙“妄议边政,沽名钓誉”,孙文远“作文影射,趋附权贵”,虽未直接点明萧凡,但字里行间都暗示二人与镇南王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试图将火引到萧凡身上。

这一次,皇帝没有立刻表态,而是将弹劾奏章留中不发,态度暧昧。

压力再次来到萧凡这边。如果他此时出面为赵、孙二人说话,正好坐实了“结党”的指控;如果置之不理,则可能寒了那些有心向他靠拢的士子之心,也会让赵、孙二人陷入困境。

机会出现在一次小范围的御前咨询中。皇帝萧衍似乎无意间提起:“近日有御史弹劾新科进士,镇南王可知此事?”

萧凡心中凛然,知道这是皇帝的又一次试探。他从容应答:“回陛下,臣略有耳闻。然臣以为,新科进士初入朝堂,年轻气盛,有些不同见解实属正常。只要其心为国,其论有益于边备民生,纵有些许狂狷,亦当宽容待之,加以引导,而非一棒打死。否则,恐堵塞言路,令天下士子噤若寒蝉。”

他完全撇清了自己与赵、孙二人的关系,站在一个公允的、为国家选拔培养人才的角度说话。他肯定“其心为国”、“其论有益”,是对赵、孙变相的保护,但理由冠冕堂皇,让人抓不住把柄。

皇帝沉吟片刻,又道:“哦?朕听闻那赵守拙的边务之论,似乎与王卿在南疆的举措颇有相似之处。”

这才是真正的杀招!

萧凡面色不变,坦然道:“陛下明鉴。用兵之道,存乎一心,然其基本之理,古今相通。赵进士能想到精兵、情报、机动等要素,说明其确实用心研读了兵事,并非纸上谈兵。此乃国家之福。至于与臣举措是否相似,臣倒未曾细究。若真有相似之处,只能说明英雄所见略同,皆是为了大梁边防稳固。”

他将“相似”巧妙地解释为对基本军事原则的共同认知和“英雄所见略同”,再次化解了关联性。

皇帝盯着萧凡看了片刻,忽然笑了笑:“王卿倒是豁达。罢了,年轻人,多磨砺磨砺也好。”算是将此事轻轻揭过。

经此一事,皇帝或许暂时打消了一些疑虑,而萧凡也在不动声色间,既保护了潜在的支持者,又再次展现了自己坦荡的胸襟和过硬的政治智慧。

风波过后,赵守拙和孙文远虽然受了些惊吓,但也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朝局的复杂和萧凡处境的艰难。他们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更加谨慎,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即便不能公开投靠,也要在各自的岗位上,秉持公心,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客观上也能与萧凡理念相合的事情。

萧凡则通过这次事件,初步筛选出了可用之人。他虽未与他们有任何直接接触,但通过李纲的间接关照(如将赵守拙调至更能接触实际军务的职方司清吏司),以及自己在皇帝面前的仗义执言,已经传递出了足够的信号:我知你心,我惜你才,但目前形势所迫,需暗中积蓄,以待来时。

这是一种无声的接纳,一种基于长远考量的政治联盟。它不显山不露水,却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萧凡深知,在帝都这个权力场,真正的势力网络,从来不是靠喧嚣的招揽构建的,而是靠这种基于共同理念、利益和谨慎考验后形成的默契与信任。他播下的种子,或许不会立刻开花结果,但只要根基深厚,时机到来时,自会破土而出。

他站在王府的高楼上,眺望着远处鳞次栉比的官署,目光深邃。科考带来的新鲜血液,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注入这座古老帝国的肌体。而他,这位手握重兵、身处嫌疑之地的镇南王,正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悄然影响着这股潮流的走向。

未来的朝堂,必将因为这些新面孔的加入,而变得更加变幻莫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