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随着太子病情稳定并逐渐好转的消息由官方渠道正式确认,朝廷上下明显松了一口气,那种令人窒息的极致压抑感稍有缓解。虽然官员们依旧谨言慎行,但彼此间眼神交汇时,那份深切的恐惧和绝望,多少被一种劫后余生般的庆幸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审慎观望所取代。
皇帝的脾气似乎也随着长子的康复而略显平和,虽然依旧威严深重,但至少不再像前段时日那般,仿佛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朝会上,偶尔也能听到他就一些具体政务发表长篇议论,虽然语气依旧严厉,却少了那份即刻索命的戾气。
紧接着,一系列明确指向“固本培元”、稳定国本的政治信号,开始密集释放。
首先是一道明发天下的恩诏,以太子病体初愈、圣心甚悦为由,特许天下臣民欢庆三日,减免直隶及周边数省部分受灾地区的当年税赋,并大赦一批罪责较轻的囚犯。这道恩诏,如同一股暖风,吹散了笼罩在帝国上空许久的阴霾,让民间多少恢复了些许生气。
然而,在这道面向天下的“普惠”恩诏之后,紧接着的几项人事任命和制度调整,则更加清晰地揭示了皇帝的意图。
朱元璋下旨,晋封太子朱标年仅十岁的嫡长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并为其配备了由当世大儒组成的、规模空前庞大的东宫讲师团,明确规定皇太孙每日的学习课程和礼仪规范,要求其“日近儒雅,习闻正道”。同时,皇帝下令将一批在东宫任职多年、素以忠诚勤勉着称的属官,如伴读黄子澄、东宫洗马齐泰等人,破格提拔至翰林院、詹事府等清要职位,明显是为未来辅佐皇太孙铺垫道路。而对太子朱标,皇帝则给予了更大的休养空间,明确表示政务可暂缓,以调养身体为第一要务,但同时又赋予了其更多的“顾问”之权,重大决策仍会咨询太子意见。
这一系列举措,无疑是在向天下宣告:大明的继承序列,将严格按照嫡长制延续,太子朱标地位稳固,皇太孙朱允炆的继承人身份也得到了正式确认和强化。任何对这套继承秩序的非分之想,都将被视为大逆不道!
与此同时,对北方藩王的戒备和制约也同步加强。朝廷以加强北疆防务为名,向北平周边的几个关键军镇增派了兵力,调整了部分将领的职务,这些调动看似寻常,但其指向性,明眼人一看便知,是为了牵制和监视燕王朱棣的举动。另有御史风闻奏事,弹劾几位与燕王府过往甚密的文官武将“行为不检”、“有违臣节”,虽然最终查无实据,不了了之,但警告的意味十足。
林霄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心中了然。朱元璋在用最传统、也是最稳固的方式,为大明王朝的平稳过渡加上双重保险。一方面全力扶持和巩固太子—太孙体系,另一方面则毫不手软地打压和防范任何可能的挑战者,尤其是军功卓着、实力雄厚的燕王。
“老朱这是要把他那套‘嫡长子继承制’和‘强干弱枝’的国策,贯彻到极致啊……”林霄在值房无人处,望着窗外那株刚刚吐露新芽的榆树,心中暗道,“朱标和朱允炆,成了他理想中‘文治’的象征。而朱棣……恐怕在他心中,已经成了一颗需要严密监控、甚至随时可能被拔除的钉子。只是,现在朱标病情好转,他有了更充足的时间来布局,反而不会急于对朱棣下手,以免引发不必要的动荡。但这根刺,已经深深扎下了。”
局势的明朗化,对林霄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在于,朝局暂时稳定,朱元璋的注意力会更多地集中在巩固继承体系和防范外部威胁上,对他这种“小虾米”的直接压力可能会减轻一些。挑战在于,未来的权力格局更加清晰,他想要在其中左右逢源、火中取栗的难度也更大了。尤其是,他必须重新评估与燕王的关系。是继续保持距离,还是……在绝对隐蔽的前提下,进行某种程度的、极其危险的“投资”?
就在他深思熟虑之际,一份来自琼州的、迟到了许久的密信,终于通过一条他几乎已经放弃的、极其迂回曲折的海上渠道,几经辗转,送到了他的手中。信是“老掌柜”亲笔,用的依旧是那种看似杂乱无章的点画密码,破译后内容让他精神一振:
“……托公子洪福,‘货’皆安。‘场’已拓至五顷,新种‘薯’‘稻’长势喜人,今岁或可自给。‘棚’扩,新造‘舟’三,可沿岸巡弋。黎峒峒首受我盐帛之惠,约束部众,互市渐通,偶以山货换我铁器。‘王’‘俞’等‘货’,身体渐复,常率众操练,不忘故技,并依公子所传‘鸳鸯阵’等法,因地制宜,演化新阵,颇具威力。然此地湿热,‘货’中仍有水土不服者,盼‘药’之心切。前信提及‘官赈’之途,不知可行否?‘路’仍艰,盼复。‘老掌柜’顿首。”
信中还附了一幅简陋却清晰的手绘地图,标明了基地的大致方位、开垦的田地、修建的码头以及与黎族峒寨的相对位置。
琼州基地不仅存活了下来,还在艰难中取得了实质性的发展!开垦了更多土地,实现了粮食作物种植,建造了新的船只,甚至与当地土着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关系!王弼、俞通源等人不仅身体恢复,还在坚持练兵,并且能活学活用,根据实际情况改进战术!这无疑是天大的好消息!
这封迟来的家书,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林霄的心田。他远在南疆播下的火种,非但没有熄灭,反而在顽强地燃烧、壮大!这给了他极大的信心和底气。
他必须回应,必须给予支持!药材是当务之急。他立刻开始筹划,如何利用眼下朝局暂时稳定、朝廷注意力北移的窗口期,设法将一批急需的药材,通过那条设想的“官赈”渠道,或者寻找新的、更安全的海上走私路线,送往琼州。
同时,他也开始更深入地思考未来的战略。太子地位稳固,燕王被压制,这似乎是朱元璋期望看到的局面。但历史的走向真的会如此平滑吗?朱标的身体能否承受住未来巨大的执政压力?年幼的朱允炆能否驾驭得了那些骄兵悍将和老谋深算的叔父们?燕王朱棣真的会甘心就此雌伏?
“标储位稳,帝心属意……”林霄喃喃自语,嘴角泛起一丝难以察觉的、复杂的笑意,“这或许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的平静。真正的较量,恐怕还在后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