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婉守后方,静默支持(2 / 2)

就在他几乎要被这种孤立无援的焦虑吞噬时,一方素雅的信笺,如同穿过厚重阴云的一缕微光,悄然送到了他的案头。

信笺是通过翰林院一位与苏家略有交情的老翰林转交的,理由是其女苏婉近日习字,临摹了几篇前人小楷,想请“精于书法”的林典簿代为品评指正。理由冠冕堂皇,合乎情理,在这敏感时期,也未引起任何人的特别注意。

林霄接过那叠散发着淡淡墨香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兰花香气的宣纸时,手指竟有些微微颤抖。他屏退旁人,回到自己的值房,迫不及待地展开。

映入眼帘的,确实是几幅娟秀工整的临帖,笔力虽略显稚嫩,但结构端正,可见书写者的用心。然而,林霄的目光却迅速越过了这些表面文章,落在了字里行间那些极其细微的、几乎难以察觉的标记上——某个字的笔画刻意拉长,另一处的墨迹稍显凝滞,还有一处看似无意的飞白…这些,都是他与苏婉之间早已约定好的、极其隐秘的暗号。

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指尖小心翼翼地循着那些标记,在另一张空白的纸上,将对应的字词逐一写下。很快,一段简短却信息量巨大的密文呈现在眼前:

“父言:王队已离京,沿途有缇骑暗随,然未有异动。俞队亦发,路线稍异。闻宫中于流放之事,似暂无深究意。另,北疆偶有异动,帝心关注或转。妾安,勿念。保重。”

文字简洁,却像一股温润的泉水,瞬间滋润了林霄几近干涸焦灼的心田。

王弼的队伍已经出发,虽有锦衣卫暗哨跟随,但暂时没有采取异常行动。俞通源的队伍也出发了,走了另一条路线。这是最重要的信息,意味着人还活着,计划最艰难的第一步暂时稳住了。

“宫中于流放之事,似暂无深究意。”——这无疑是苏婉通过其父的某些人脉,或是从其他交好的官宦女眷那里旁敲侧击得来的风声!这比任何安慰都更让林霄安心。只要朱元璋的目光不再死死盯着这几个“流放犯”,后续的操作空间就会大上许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北疆偶有异动,帝心关注或转”这一句。这显然是苏婉或其父从某种高层渠道捕捉到的微妙信号。或许是北元残余势力的小规模骚扰,或许是某个藩王的边防动作引起了应天的注意…无论具体为何,都意味着朱元璋那无处不在、令人窒息的压力,可能会被吸引开一部分。这对林霄而言,无疑是喘息之机。

最后那句“妾安,勿念。保重。”,则像是一双温柔而坚定的手,轻轻抚平了他连日来的惊悸与不安。

她知道了。她一定是通过某种方式,隐约察觉到了他近期的困境与危险,或许是那日韩宜可突然找他,消息灵通的苏家有所风闻;或许是他刻意减少外出、沉寂下来的异常举动引起了她的担忧。她没有追问,没有恐慌,更没有试图劝阻,而是用一种极其聪明且隐蔽的方式,为他送来了他最需要的情报和慰藉。

这种无声的理解和支持,远比千言万语更能给予他力量。

林霄小心翼翼地将那几张临帖收好,放入贴身的衣袋里,仿佛那是什么稀世珍宝。胸腔中那股因孤军奋战而产生的冰冷孤寂感,悄然消散了不少。他知道,自己并非全然独自一人。在风暴之外,有一双清澈而智慧的眼睛,正默默地关注着他,并以她独有的方式,为他守护着后方,提供着至关重要的支持。

自那以后,这种隐秘的通信便断断续续地维持着。有时是几幅新的临帖,有时是一本看似寻常的书籍中某页的特定标记,有时甚至只是托人送来一盒点心,而点心的底层油纸上,会用极细的糖浆勾勒出暗号。

通过这些渠道,林霄得以了解到更多外界不易察觉的动向:

“闻刑部于流放文书归档有疑,然未深查。”暗示他之前冒险在刑部文书上做的手脚,可能引起了些许注意,但似乎被当成了寻常的文书疏漏或老吏的懈怠,并未上升到阴谋层面。

“近日京中暗流稍平,然缇骑四出未减。”告知他表面风波似乎暂时平息,但锦衣卫的活动依旧频繁,提醒他不可放松警惕。

“有旧识女眷言,琼州瘴疠,生民困苦。”这看似一句普通的感慨,实则是在验证他之前选择的流放地琼州的情况,间接支持他“海外布局”的构想。

每一条信息,都如同拼图的一块,帮助林霄在静默蛰伏期间,依旧能相对清晰地把握外界的局势,调整自己的心态和后续计划。苏婉的情报并非每次都关乎核心机密,但往往能提供重要的旁证和背景信息,弥补了他因蛰伏而造成的信息盲区,让他避免了因盲目猜测而可能产生的误判。

更重要的是,这种联系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慰藉。知道有这样一个人,在风暴的另一端安静地等待,理智地协助,这份悄然滋长的默契与情愫,成为了林霄在黑暗中前行时,内心一抹温暖而明亮的光源。他不再像最初那样惶惶不可终日,而是开始更冷静地思考未来。

他通过极其隐秘的方式,向苏婉传递了简单的回信,同样加密在送还的“批注”过的临帖或书籍中。内容同样简短:

“信已收,甚安。风急,慎行,盼聚。”

他告诉她自已安好,提醒她外界风急浪高,一切务必谨慎,最后表达了对未来相聚的期盼。没有甜言蜜语,却蕴含着深深的信赖与牵挂。

在这段极度压抑和危险的日子里,两人之间这种无声的、充满智慧的互动,形成了一种奇特而牢固的纽带。他们仿佛暴风雨中两只彼此靠近、互相依偎取暖的鸟儿,用只有对方才能理解的方式,传递着生存的信念和温暖。

林霄依旧深居简出,在翰林院中扮演着那个沉默寡言、谨小慎微的林典簿。但他内心的风暴正在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沉静坚韧的力量。他知道,静默是为了更好的蛰伏,而苏婉在后方的静默支持,则是他能够安心蛰伏的最大保障。

他开始利用这段相对“平静”的时间,更加系统地在脑海中完善他的“琼州布局”。从苏婉传来的信息看,朱元璋对流放犯的注意力确实在减弱,加之北疆可能的牵制,这为后续操作提供了更有利的窗口期。他需要思考,如何在琼州那荒蛮之地,建立起一个足够隐蔽的据点,如何接应未来可能到达的“火种”,又如何利用海贸悄然积累力量…

前路依旧漫长且布满荆棘,但此刻的他,因为那份静默而坚定的支持,内心变得更加沉稳和专注。苏婉的存在,如同一位技艺高超的弈者,在他无法落子的阶段,默默为他守护着棋盘,让他得以积蓄力量,等待下一次出手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