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林霄并没有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朱棣身上。他以同样的方法调查了其他几位边塞藩王,如宁王朱权、代王朱桂等。这些藩王同样手握重兵,镇守边陲,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宁王朱权,以其文采风流和善于治军而闻名,麾下“朵颜三卫”更是精锐骑兵,实力不容小觑。
通过这些调查,林霄对明朝初年的藩王制度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洪武帝朱元璋为保朱家天下长治久安,赋予藩王极大的权力,特别是那些镇守边塞的塞王,既有行政权,也有军权,几乎是一个个国中之国。这种制度在开国初期确实起到了巩固边防的作用,但也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如果太子健在,这些藩王或许会安守本分。但若太子有不测...”林霄不敢再想下去。他知道历史的发展方向,但也明白现实远比史书上的几行文字复杂得多。他现在的每一个发现,都在提醒他未来的变数和危险。
一天晚上,林福从市井回来,带给了林霄一些新的消息。朝中关于蓝玉的流言越来越盛,据说已经有一些与蓝玉关系密切的将领被秘密调查。同时,皇上近来的脾气越发暴躁,多名官员因小过受严惩,朝廷上下人人自危。
“少爷,老奴还听说一件事。”林福压低声音说,“最近京城来了几个北边口音的商人,出手阔绰,正在四处打探朝中动向,特别是关于东宫和凉国公的消息。”
林霄眉头一皱:“北边口音?是北平一带的吗?”
“正是,老奴特意试探过,确是北平口音无疑。他们表面上是在做皮货生意,但问的问题却远远超出生意人的本分。”林福回道。
林霄沉吟片刻。这会不会是燕王派来的人?在这样一个敏感时刻,朱棣对京城动向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其用意不言自明。他可能已经在为各种可能性做准备了。
“福伯,继续留意这些人,但切记不要打草惊蛇。”林霄叮嘱道,“现在朝局微妙,我们每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
林福点头应下,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房间。
林霄独自一人沉思良久。他意识到,自己不能仅仅满足于被动地收集情报,更需要主动布局,为可能到来的风暴做准备。太子病重只是一个开始,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他需要更多的盟友,更需要保护好自己和自己关心的人。
他走到书案前,铺开纸张,开始起草一封给远方好友的信件。在信中,他用隐晦的语言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并暗示可能会有大变故发生。这封信看似只是寻常的问候与感慨,但只有收信人才能读懂其中的深意。
写完信,林霄又拿出那本“黑料本”,仔细翻阅自己这段时间以来记录的各项信息。从朝廷党争到边关军务,从藩王动态到市井流言,一页页翻过,大明王朝的立体图景逐渐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表面强盛,内里却暗流涌动。
特别关于燕王朱棣的部分,林霄做了重点标记。他明白,无论未来如何发展,这位雄才大略的藩王都将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了解朱棣,就是把握未来走向的关键。
窗外,月色如水。林霄吹熄油灯,站在黑暗中,望向北方。在那个方向,北平城中,燕王朱棣此刻在做什么?他是否也已经感知到时代浪潮的涌动,正在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山雨欲来风满楼啊。”林霄低声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既然命运让他来到这个时代,他绝不会坐以待毙。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改变历史的悲剧,他都必须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时代的所有玩家,特别是那些将在未来掀起惊涛骇浪的藩王们。
情报工作必须继续深化,藩王们的一举一动,都需牢牢在目。这不仅关乎他个人的生死,更可能影响到这个帝国的未来走向。林霄知道,他正走在一条危险而重要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但同时也必须坚定不移。
“在这个时代活下去,并不容易啊。”林霄轻声叹息。他知道,自己不能仅仅被动等待历史发生,而应该主动布局,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风暴中寻找一线生机。
夜渐深,书房内的灯光一直亮到黎明。林霄知道,自己正走在一条危险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必须如履薄冰。但为了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活下去,他别无选择。
当第一缕晨光透过窗棂照进书房时,林霄吹熄油灯,整理好衣冠。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他的情报深化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未来大明王朝的走向,或许就隐藏在他正在整理的这些看似平常的文书之中。
“情报就是力量,在这个没有网络的时代尤其如此。”林霄自言自语道,随即推开房门,迎接又一个充满挑战的日子。藩王们的动向已经逐渐清晰,而他的计划,也正在慢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