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金蝉脱壳,方案初成(2 / 2)

最后,替换成功后,如何将可能因牢狱之灾而虚弱不堪的目标迅速、隐蔽地转移出官兵的视线范围?这需要预设安全的藏匿点、可靠的接应人员、伪装的身份以及后续的转移路线。

任何一环出现纰漏,都可能前功尽弃,满盘皆输。

方案二,假死脱身——在绝境中行险一搏

这个方案是在目标人物未能获得流放判决,而是被直接关押在诏狱或刑部天牢,并可能被迅速处决情况下的备选方案。其核心更加直接,也更加危险:计划在抄家、囚车转移途中,或是在关押期间,制造一场可控的混乱,例如小范围的火灾、精心策划的囚犯斗殴事件,或者利用某种难以察觉的药物,使目标陷入短暂的假死状态。然后趁乱将目标的“尸体”当作普通死者运出监牢,随后官方记录上便可宣称其已“死于火灾”、“在斗殴中伤重不治”或“意外坠河失踪”。

此方案的优势在于它适用于最坏的情况,即目标无法离开京城核心监管区域。动作迅速,周期短,一旦成功,能迅速了结此案中的这个“人物”。

但其难点和风险堪称极高,近乎于刀尖跳舞。

诏狱和刑部大牢是帝国司法体系的核心看守所,尤其诏狱,由锦衣卫直接掌控,戒备森严,规矩森严,耳目众多。在这种地方制造一场既能引起足够混乱、又能控制范围不引火烧身、还能准确针对特定目标的“意外”,难度超乎想象。

假死药是否真实存在?其药效是否可靠?用量如何控制?不同个体的体质差异会否导致意外,假死变真死?药物的来源渠道是否安全?这些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充满了风险。

即便成功制造假死并将“尸体”运出,按照程序,非正常死亡的囚犯通常需要经过仵作的查验。如何瞒过经验丰富的仵作的眼睛?这需要对其验尸流程非常了解,并做出相应的伪装,风险极大。

经过反复的、近乎苛刻的权衡利弊,林霄的理智最终指向了前者。

必须首选方案一,流放替换。方案二风险过高,不确定性太大,只能作为万不得已、且仅能针对极个别最为关键、价值最高的目标时才考虑的备选。

他清晰地告诫自己。在这场与帝国最高权力阴影的博弈中,他不能有丝毫的贪多求快之心,能救下一两个核心人物,保全一丝血脉和希望,已属逆天而行,是侥天之幸。妄图拯救所有人,结果只能是全军覆没,玉石俱焚。

决策既定,林霄便开始为方案一填充无比具体的血肉与细节。他的思维如同一张精密的大网,撒向了帝国广阔的疆域:

如果目标是流放琼州,常规路线会是怎样?是走陆路南下经江浙、福建,还是先走运河水路至江淮再转陆路?亦或有其他偏僻小道?每条路线的里程、所需时间、途经的主要府州县、关键关卡隘口、官方驿站的位置与间隔,都需要烂熟于心。

押解这等“钦犯”的官兵通常来自哪个卫所?编制如何?是一名总旗带队,还是几名小旗配合?他们沿途的换防、补给有何规律?这些官兵的性情、习惯、是否有可资利用的弱点?

在哪一段路程下手最合适?是选择人烟相对稀少、官府控制力较弱的山区?还是利用渡口、市集等人流复杂、易于制造混乱和隐藏行迹的地方?必须考虑行动后的撤离路线是否便捷隐蔽。

替身从何而来?是通过江湖黑市购买死囚?还是寻找濒死的流民?如何确保其体型样貌尽可能相似?如何在行动前控制并运送替身至预定地点?替换过程中如何确保万无一失?

替换成功后,如何接应目标?使用马车、船只还是徒步?转移到附近的秘密据点后,如何为其治疗可能存在的伤病?如何更换身份文牒?如何确保藏匿点绝对安全,不会因邻里好奇或保甲盘查而暴露?

他想到了正在秘密经营的琼州。那里远离中原政治中心,朝廷控制力相对薄弱,气候迥异,移民混杂,正是绝佳的隐匿安置点。一旦目标被成功替换出来,并经过初步的安置和稳定后,必须设法通过可靠的海路渠道,将其秘密送往琼州。在那里,他们将获得新的身份,开始隐姓埋名的生活。

就这样,一个庞大、精细且无比脆弱的“金蝉脱壳”计划,在林霄的脑海中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它就像一件由无数微小齿轮构成的精密机械,任何一个齿轮的卡顿、断裂,哪怕只是一根小小的弹簧失效,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继而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是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惨烈结局。

然而,面对这足以令常人精神崩溃的巨大压力和无边黑暗,林霄的心中虽然充满了凝重与警惕,却并没有退缩。书案上那盏昏黄的油灯映射下,他轻轻铺开一张略显陈旧的大明舆图。柔和的光晕下,山川河流、州县城镇、道路驿站在他眼前缓缓展开。他的目光变得锐利如鹰隼,仔细地扫过那些代表生命的蜿蜒道路与象征远离与未知的遥远海岸线,手指蘸了蘸墨,开始在上面小心翼翼地勾画、标注,勾勒出那条充满艰险却又孕育着微弱希望的潜行路线与关键节点。

夜,已经很深了。万籁俱寂,仿佛整个京城都已沉沉睡去。唯有笔尖轻轻划过坚韧宣纸时发出的细微沙沙声,以及一颗在帝王无边阴影的笼罩下,为了保存一丝星火而悄然布局未来、坚定而谨慎地跳动着的之心,在这片寂静中,显得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