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时后。
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姑娘,搬了个小马扎,坐到了正在后厨揉面的王德发老师傅旁边。
王德发一开始还有点拘谨,手上的动作都慢了半拍。
“闺女,你……你看我干啥,我这老头子有啥好看的。”
姑娘叫林薇,是苏眉团队的王牌写手,她笑得像邻家妹妹。
“王师傅,我就是好奇。您这手,怎么跟我们平时见到的不一样?感觉特别有劲儿。”
“嗨,揉一辈子面了,能没劲儿吗。”
“一辈子?”林薇的眼睛亮了,“您能跟我说说,您第一次揉面是什么时候吗?是什么感觉?”
王德发被问得一愣,手里的动作停了下来。
他浑浊的眼睛,望向窗外,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闷热的夏天。
“那年我十六,跟着我师傅……那面啊,跟个姑娘似的,你得懂它,得疼它,你对它好,它烤出来才香……”
老人家的嘴,像一个尘封已久的话匣子,被一把温柔的钥匙,轻轻打开了。
他讲起了为什么坚持用比市面上贵三倍的法国黄油,而不是人造奶油。
“那玩意儿,糊弄嘴,可糊弄不了良心。”
他讲起了自己为了研究一款天然酵母,曾经连续一个月睡在发酵箱旁边。
“它跟养孩子一样,脾气大着呢。”
林薇的笔记本上,文字飞速地记录着,她的眼神,越来越亮。
她知道,一个能让全望京的女人都心头一软的故事,有了。
与此同时。
另一名团队成员,拨通了昨天那位充值了两千块的年轻妈妈的电话。
“您好,周女士,我是麦香坊的。我们想做一个小小的用户回访,不会耽误您太久。”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鸡飞狗跳的声音,夹杂着孩子尖锐的哭闹。
“啊?你说什么?等一下!宝宝!不许把酸奶倒在沙发上!”
年轻妈妈的声音,充满了崩溃和疲惫。
“不好意思啊,我这儿跟打仗一样。回访是吧?你们店特别好!特别好!我昨天发了个朋友圈,我十几个闺蜜都问我地址呢!”
“您能具体说说,是哪里好吗?”
“哪里好?”
电话那头的妈妈,像是找到了一个情绪的宣泄口。
“你们不知道,我昨天在你们店里那一个小时,是我半年来,第一次安安静静喝完一杯热咖啡!我儿子居然能自己玩,没来烦我!天知道那一个小时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那不是咖啡,那是命啊!是我续命的仙丹!”
这段充满了真情实感的对话,被原封不动地录了下来。
下午三点。
一篇名为《望京街角,那个只会用“笨功夫”做面包的倔老头》的深度文章,出现在了“望京生活圈”的微信公众号头条。
文章里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王德发布满老茧的双手,和他朴实得掉渣的话。
配图,是专业摄影师抓拍的,阳光下,老人专注揉面的侧脸,和他看着烤箱时,那如同看着自己孩子般的温柔眼神。
晚上八点。
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时长只有一分钟的音频,被投放到了本地一个拥有三十万粉丝的女性情感电台的节目中。
音频的开头,是那位年轻妈妈近乎崩溃的嘶吼。
音频的结尾,是她在社区客厅里,长长舒了一口气的声音。
背景音,是舒缓的音乐,和咖啡豆被研磨的细碎声响。
音频的最后,只有一句文案。
【麦香坊·社区客厅——给每一个正在战斗的你,一个喘息的角落。】
这些故事,像一颗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它们没有在抢鸡蛋的人群中激起任何波澜。
却在另一个看不见的舆论场里,精准地,一圈一圈地,漾开了涟漪。
一个高档小区的业主群里。
“你们看公众号那篇文章了吗?原来我们家门口还有这么个神仙地方?”
“看了看了!那个王师傅的故事把我给看哭了,这年头还有这么做生意的人,太难得了!”
“音频我也听了!天哪,那个妈妈不就是我本人吗!明天!我一定要去那个什么客厅看看!”
一个本地文艺青年聚集的论坛里。
一个帖子被悄然顶起。
【标题:坐标望京,发现一家可以免费看书发呆一下午的面包店,简直是社恐患者的福音!】
“楼主好人!求具体地址!”
“我靠!这装修风格我爱了!比那些网红店有格调多了!”
“不推销?真的假的?那我明天就背着电脑去办公!”
口碑的火种,在李俊彦看不见的地方,被一颗一颗,悄然点燃。
它们很微弱,但它们在蔓延。
它们在等待,一阵能让它们烧成燎原大火的,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