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考队的队员们都惊讶地看着冰灵,年轻的女队员忍不住拿出相机,想拍下这神奇的一幕,却又犹豫着放下:“会不会打扰到它?”“不会的,” 我笑着说,“它能感应到你们的善意,拍照记录也能让更多人知道冰川有自然守护者,知道保护冰川不仅要靠仪器,还要尊重自然本身的规律。”
女队员这才轻轻按下快门,镜头里的冰灵泛着淡蓝的光,与融水泉的青白光晕相映,像一幅自然与生命共生的画。中年人则拿着水样,开始用仪器进行初步检测 —— 屏幕上的数据不断跳动,他的脸上渐渐露出惊喜的表情:“这些能量粒子的活动轨迹,和我们探测到的冰玉能量波完全吻合!而且它们能在低温下保持活跃,还能调节水分子的结构,这就是冰川融水不会轻易结冰的原因!有了这些数据,我们就能模拟冰玉的能量调节机制,帮其他冰川设计‘人工平衡系统’,不用再依赖取自然核心样本。”
周玄提出:“我们可以带你们去冰缝附近,但不能靠近冰台 —— 你们可以用雷达仪在冰缝外探测冰玉的能量波,结合泉水样本的数据,这样研究结果会更精准,也不会惊扰冰灵和冰玉。” 科考队立刻同意,还主动将他们绘制的冰川地形图分享给我们,上面标注了几处容易发生冰裂的区域,提醒我们守护时避开这些危险地带。
我们带着科考队往冰缝走时,冰灵一直跟在我们身后 —— 它没有靠近科考队的仪器,却会在遇到小冰棱时,用蓝光将冰棱移开,为我们开辟出安全的道路。科考队的队员们都小声惊叹着,没有人再提取冰玉样本的事,反而纷纷记录下冰灵的活动轨迹,将其纳入 “冰川自然生态系统” 的研究范畴。
在冰缝外,科考队用雷达仪进行探测时,屏幕上清晰地显示出冰玉的能量波轨迹,与融水泉水中的能量粒子轨迹完全重合 —— 中年人激动地说:“这就证明冰玉的气是通过融水扩散到整个冰川的,我们研究泉水样本,就是在研究冰玉对冰川的调节机制,根本不需要取冰玉本身!之前是我们钻进了‘必须取核心样本’的误区,忽略了自然早就为我们提供了‘间接研究’的途径。”
夕阳西下时,科考队准备离开冰川 —— 他们带走了泉水样本和探测数据,还留下了几台小型环境监测仪,“这些仪器能实时监测冰川的温度和能量波变化,数据会同步到我们的科考中心,” 中年人说,“如果冰川地脉出现异常,我们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还能派专家来协助你们守护,咱们一起为冰川保护出力。”
冰灵飘到科考队的车旁,蓝光往监测仪上轻轻一拂 —— 仪器屏幕上的 “能量波稳定” 指示灯亮了,像是在确认仪器不会对冰川造成影响。小木把之前画的冰灵图送给年轻的女队员:“这是我画的冰灵,你们带着它,就能记得冰川有守护者,研究的时候要好好保护它呀!”
科考队的车渐渐消失在冰川边缘,他们留下的监测仪泛着淡淡的绿光,与融水泉的光晕、冰灵的蓝光形成三道温和的光,守着这片冰川。我们站在冰缝旁,看着冰灵用蓝光调和地脉气,融水泉的水流依旧清澈,带着冰玉的气,滋养着沿途的冻土。
“其实科考队一开始也想取冰玉样本,” 苏清月轻声说,“但他们的初衷是保护冰川,不是掠夺,所以能听进去我们的建议,改用泉水样本 —— 这就是‘善意的沟通’,比对抗更有效,也让我们明白,保护自然不是只有‘我们’在做,还有很多人在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自然平衡出力。”
我摸了摸布囊里的雪晶石和火晶,它们的光与监测仪的绿光呼应,像是在为这份 “合作守护” 点赞。冰灵飘到我面前,蓝光往融水泉的方向晃了晃,像是在说:泉水的气会一直有,只要有人来保护冰川,就能用它来研究,来守护,不用伤害冰玉。
突然明白,自然的守护从来都不是 “闭门造车”,不是只靠我们和自然守护者,还需要和更多尊重自然的人合作 —— 科考队用科学知识为守护提供方法,我们用对地脉的理解为科学研究指引方向,冰灵用自然的力量为两者提供平衡,这才是最完整的 “共生”:不是谁依附谁,是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为自然的平衡努力。
冰川的风依旧冷冽,却因为这份合作,多了几分温暖。我们的守护,也因为科考队的加入,不再是孤军奋战 —— 未来会有更多人知道冰川有冰灵,知道冰玉是地脉核心,知道保护自然不仅要靠热情,还要靠科学,靠尊重,靠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自然平衡 “退一步”,不执着于 “必须得到”,而是思考 “如何共存”。
回到帐篷时,我在经卷上添了一行字:“科考非取,乃为研护;泉样本非次,乃为衡道。” 写完后,抬头看向冰缝的方向,冰灵的蓝光还在亮着,监测仪的绿光也在闪烁,融水泉的光晕依旧温柔 —— 这一切,都是自然与人类共生的证明,也是我们守护之路,最珍贵的收获。
我们的守护,还在继续,为了冰川的平衡,为了地脉的安稳,也为了每一个愿意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