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悬在键盘上。
片刻后,重重敲下。
《“新型高能锂离子电池专项”战略路径规划》。
整整两天。
701房间里,只剩下键盘清脆的敲击声。
她没去描述困难,只做一件事。
拆解问题,给出路径。
【瓶颈分析:1.1,正极材料,磷酸铁锂导电率改性方向:碳包覆、离子掺杂……1.2,负极材料,石墨理论极限与硅碳复合材料可行性论证……1.3,电解液,功能性添加剂开发思路……】
【战略规划:三条主线并行,正极、负极、电解液。每条主线下设五个子课题,明确技术指标与验证方法。】
【结论:项目涉及至少三项基础材料科学的重大突破。初步评估,周期最短——24个月。】
写完最后一个字,她将文档加密,发给汪淑英。
“打印两份,最高密级。一份,放王教授桌上。另一份,送中央档案室。”
当晚,王承德回到办公室,看到了桌上那个牛皮纸袋。
他拆开,靠在椅上,只想翻两页就回家。
第一页,他坐直了。
第二页,他拿起了红笔。
当他看到“电解液成膜添加剂”的分子式和反应动力学模型时,拿笔的手抖了一下。
这个思路,一个博士生提过,被他亲手否了。
因为缺乏理论支撑。
而这份报告,用他从未见过的方式,完美论证了其可行性。
他越看,越激动。
评估报告?
这不是报告!这是行动方案!
每一步怎么走,哪里有坑,怎么绕过去,写得一清二楚!
看到最后那行“周期最短——28个月”,他紧绷的肩膀反而松弛下来。
五年了。
他第一次知道,路该怎么走。
王承德一夜没睡。
第二天上午九点。
二号楼会议室再次坐满了人,人人脸上都写着困惑。
王承德冲了进来。
他双眼布满血丝,声音嘶哑。
“啪!”
一份画满红色批注的报告被他拍在桌上。
“路线图!出来了!”
他吼道。
“张勤同志,用一个星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两年的路!”
“看这里!”
他翻到一页,手指重重戳在纸上。
“负极材料!硅碳复合!”
他抬起头,扫视全场。
“理论上,容量能提升一个数量级!”
一个研究员立马站了起来。
“不可能!硅的体积膨胀是死结!”
另一个立刻附和。
“充放电几次,电极就成粉末了!”
王承德正要反驳,一个清冷的女声响起。
“王教授。”
全场安静。
张勤坐在角落,举起手。
“我知道您很激动。”
她环视一圈,看着所有人说道。
“这份计划书,只是希望大家做好长跑的准备。”
“科研,不是变魔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