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宏观战局的风暴中心正在向台儿庄猛烈汇聚。
1938年3月下旬,小鬼子矶谷廉介第十师团与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企图南北对进,会师于台儿庄,进而攻取徐州,打通南北交通线,进而向中原腹地进军、占领,以尽快实现占领中国的最终目标。
摆在刑天面前的是一个战略抉择:
是直接挥师支援台儿庄的正面战场,还是在更广阔的敌后开辟第二战场,继续发挥其部队机动灵活的优势?
考虑到其部队擅长游击、奇袭的特点,以及台儿庄正面战场已有大量国民党军主力(如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汤恩伯第二十军团)集结,刑天最终决定不直接投入庄内惨烈的巷战,而是像一把无形的尖刀,游弋于外线,执行更具战略价值的任务。
为此,刑天特地发电向战区做了详尽的报告,分析了当前态势和刑天所部的准备应对的方案:
1、直接支援台儿庄正面战场,在外线进行游击作战。
2、不擅长阵地防御与消耗战,精通奇袭、破袭、机动游击。
3、战场正面需要敢死队式的血肉磨坊, 也需要力量切断小鬼子补给、牵制援军。
4、战术价值,不同于普通步兵消耗于巷战中,但能在关键节点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最终,战区高层同意了刑天所部的作战计划,他们将主要用于外线作战,切断小鬼子的运输动脉及牵制援军。
随即,刑天将部队化整为零,以排为单位,活跃在津浦铁路沿线以及小鬼子后方基地周围。
这些小股部队的主要作战目标非常明确:
1、破袭交通线:袭击小鬼子控制的津浦铁路和公路运输队,扒铁轨、炸桥梁,使得小鬼子向前线运送弹药、粮食和援兵的通道变得极不可靠。
这将有效迟滞小鬼子对台儿庄的增援速度,并加剧了前线小鬼子补给困难的局面。
2、佯动惑敌:为配合台儿庄方向的防御,刑天这些打散的部队会故意在小鬼子侧翼制造声势,实施战术佯动。
例如,对小鬼子的后方据点发动骚扰性攻击,使小鬼子指挥官误判中国军队的反攻方向,不敢轻易地将预备队投入台儿庄主战场。
3、情报搜集:作为一支高度机动的力量,刑天的部队还承担着侦察任务。他们及时将小鬼子部队调动、物资集结等重要情报送回上级指挥部,以供战区决定下一步的军事行动。
利国驿的硝烟尚未在记忆中散去,刑天率领着他的队伍,已悄然抵达了位于台儿庄东北方向的一处秘密休整地。
这是一片被战火暂时遗忘的丘陵地带,村庄名为柳泉村,依偎在一条浅浅的溪流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