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登出来那天,李奶奶拄着拐杖跑遍全村,见人就把报纸往人手里塞:“快看快看,咱竹满堂上报纸了!这照片拍得,比年画还好看!”
报纸上的哑女低着头编竹篮,梅花发卡别在耳后,竹篾在指尖绕出个圈;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劈竹篾,眼神往她那边瞟,嘴角藏着笑。小男孩举着小风车在竹亭前跑,风把风车吹得“呼呼”转,露着豁牙的笑比阳光还晃眼。
“这报纸得裱起来,”扎羊角辫的姑娘把报纸贴在竹墙上,用竹制的小镜框框住,“等以后老了,给孙子辈看,咱年轻时也风光过。”
小男孩踮着脚摸镜框,手在自己的照片上拍了拍:“我这姿势帅不帅?像不像戏里的小英雄?”
结巴的孩子没说话,蹲在火塘边编竹制的信插,竹篾绕出的格子方方正正,他说要把报纸寄给城里的阿姨,让她也瞧瞧。
信插还没编完,合作社就接到第一笔大订单——镇上的饭馆要一百个竹制的菜盘,说是客人就爱这原生态的调调。
“得编厚点,”扎羊角辫的姑娘拿着样品比划,“菜汤别漏出来,不然砸了招牌。”
哑女找出最韧的竹篾,在菜盘边缘编了圈小波浪纹,既好看又防烫。
结巴的孩子负责编盘底,用粗竹篾打底,细竹篾缠边,结实得能站上个人:“保……保证摔地上都……都不裂。”
编菜盘的日子,竹亭里堆了半人高的竹料。村里的姑娘媳妇都来帮忙,竹篾碰撞的“沙沙”声、说笑的“叽叽喳喳”声混在一起,比赶集还热闹。
“哑女这花纹编得,比饭馆的瓷盘还俏,”张婶编着盘边说,“以后咱也不用买塑料盘了,就用自己编的,又结实又好看。”
小男孩在旁边当“质检员”,拿个小竹锤敲每个菜盘:“响脆的就是好的,发闷的就得返工!”惹得大家直笑。
菜盘送过去那天,饭馆老板亲自来接,看着堆成小山的竹盘直咂舌:“比样品还好!这波浪纹握着不烫手,太贴心了。”他当场又订了五十个,说要给老主顾当伴手礼。
结巴的孩子数着定金,手指在钱上捻来捻去,像在数竹篾:“够……够买两车新竹料了,还……还能给大家发点工钱。”
哑女往每个菜盘里放了片干荷叶,老板见了直夸:“细节见功夫,就冲这点,以后订单全给你们!”
晚上分工钱,竹桌上摆着花花绿绿的票子。扎羊角辫的姑娘一张张数,数完往每个人手里塞:“这是大家应得的,拿着买肉吃,补补力气。”
张婶捏着钱笑:“这辈子没想着编竹器还能挣钱,比种地轻快多了。”
哑女把自己的工钱分了一半给小男孩:“他跑前跑后没少忙活,该得的。”小男孩却往她手里塞,说要给她买新的绣花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