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那天,城里的阿姨带着设计师来了,还拎着个大礼盒。
“给你们拜年,”阿姨打开礼盒,里面是套崭新的竹制工具,锃亮的竹刀、光滑的竹尺,“知道你们爱琢磨新花样,这些工具顺手。”
设计师举着相机拍竹亭,嘴里直念叨:“这年味真足,灯笼、福字,还有这火塘,比城里的年俗馆地道多了。”
哑女突然跑进竹棚,抱出个竹制的小屏风,上面编着“竹满堂”三个字,是她跟着课本一笔一划编的,笔画歪歪扭扭,却看得清。
“这礼物太珍贵了,”阿姨摸着屏风直叹,“回去我就摆在办公室,让同事们都瞧瞧咱乡村手艺人的能耐。”
送阿姨走时,雪又下了起来。结巴的孩子扛着竹扫帚去扫桥,怕车打滑。哑女拎着竹簸箕跟在后头,见他新袄沾了雪,伸手拍了拍,指尖蹭过他的脖子,他猛地缩了缩,惹得扎羊角辫的姑娘在旁边笑:“多大的人了,还怕痒。”
年后的竹亭更热闹了,村里的姑娘媳妇都来学竹编,竹堆旁挤满了人。哑女教大家编竹篮,手指动得飞快,谁跟不上就放慢了教,嘴角总带着笑。
“比镇上培训班的老师有耐心,”张婶编着竹篮说,“上次去学,老师瞪我三回,吓得我再也不敢去了。”
结巴的孩子在旁边劈竹篾,见有姑娘笨手笨脚总割手,就找出些旧布条,帮她们把手包上,包得像个小粽子,惹得大家直笑。
小男孩成了“小助教”,拿着竹笔在地上画竹器样子:“编筐底要先打十字,像田字格,不然准歪。”他讲得有模有样,倒真教会了几个小孩。
过了正月,竹苗开始冒新绿。扎羊角辫的姑娘带着大家去后山挖竹笋,竹筐装得满满当当。
“这嫩笋炒腊肉,香得能多吃两碗饭,”她剥着笋壳说,“剩下的笋壳别扔,晒干了能编坐垫,软和得很。”
哑女把笋壳往竹绳上串,像挂了串小扇子,风一吹“哗啦”响。
结巴的孩子扛着竹笋往回走,新蓝袄被笋尖戳了个小洞,他却不在乎:“明……明儿编个竹制的小兜,装……装竹笋用,不……不会戳破衣裳。”
回到竹亭,火塘上的竹锅正冒热气,腊肉炒笋的香味飘得老远。小男孩端着竹碗蹲在地上吃,油汁滴在衣襟上也不管,嘴里直嚷嚷:“比去年的笋甜!是不是因为今年的竹篮编得好?”
惹得大家笑个不停,火塘里的竹枝“噼啪”响,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这日子啊,就像这碗腊肉炒笋,看着普通,嚼起来却有滋有味,藏着说不完的新鲜劲,让人心里头亮堂堂的。
竹笋吃了没几茬,天气就热得穿不住袄了。结巴的孩子把蓝袄洗干净叠好,放进竹制的衣柜里——那衣柜还是他自己编的,分层用的竹板上,哑女帮他刻了朵小兰花,说是防虫子。
“这天说热就热,”扎羊角辫的姑娘用竹扇扇着风,“得编些竹制的凉席,铺在竹亭的地上,省得坐久了烙屁股。”
小男孩举着竹条跑来跑去,假装在骑马:“还要编竹制的小扇子,给李奶奶送去,她总说扇蒲扇胳膊酸。”
哑女蹲在竹堆旁,已经开始劈细竹篾了。编凉席得用最软的竹篾,她把竹篾泡在溪水里,说是泡过的竹篾不容易断,还带着股清香味。
编凉席是个细致活,四个人围着竹亭的空地忙活。结巴的孩子负责打底,竹篾在他手里排得整整齐齐,像画的线;哑女编花纹,用青黄两色竹篾编出小鱼图案,远看像一群鱼在水里游;扎羊角辫的姑娘修边,把毛糙的竹篾头剪掉;小男孩最清闲,拿着竹片在旁边敲节奏,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
凉席编到一半,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就往竹亭跑,趴在没编完的凉席上打滚,竹篾扎得他们直叫唤,却没人肯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