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章 一口(1 / 2)

孩子们的笑声混着竹秋千的“咯吱”声,像支热闹的曲子,听得人心里敞亮。

入夏的雨下得勤,竹亭的顶被冲刷得油亮,竹缝里长出几丛青苔,绿茸茸的挺好看。

“这青苔能保着竹篾不裂,”扎羊角辫的姑娘用竹片把青苔往缝里塞了塞,“跟给竹顶穿了件绿衣裳。”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铲子,在竹亭周围挖排水沟:“我爸说,下雨得让水往远处流,不然泡着竹根不好。”

结巴的孩子蹲在亭角编竹制的雨衣,竹篾劈得极细,编得密密实实:“赶……赶在梅雨季前编几件,谁来亭子里躲雨,能……能用上。”

学竹蜻蜓的姑娘把淋湿的竹垫拿到火塘边烤:“这垫子吸了水沉甸甸的,烤干了还能用,比棉垫经造。”

雨停后,竹亭里积了些水洼,映着竹顶的影子,像面打碎的镜子,晃得人眼晕。

幼儿园又组织了次活动,这次是学编竹制的小灯笼,孩子们围着竹桌坐成圈,手里捏着细竹条,学得有模有样。

“老师,我这灯笼总歪,”扎小辫的小姑娘举着半成品,眼圈有点红,“是不是我太笨了?”

“哪能啊,”扎羊角辫的姑娘拿过她手里的竹条,“你看,这里多缠一圈就正了,跟梳辫子似的,松了就歪。”

小男孩在旁边当小老师,挺着胸脯:“我刚开始编,拆了十回呢,现在不也编得挺好?”

结巴的孩子给大家示范刻花纹,竹刀在他手里听话得很,几下就刻出个小月亮:“慢……慢点刻,别……别着急,刻坏了再补。”

离园时,每个孩子都提着自己编的灯笼,歪歪扭扭的,却都宝贝得不行,说要挂在床头当台灯。

秋天收桂花,竹亭成了加工场,竹匾摆了一地,黄灿灿的花瓣堆得像小山。

“今年的桂花比去年还香,”学竹蜻蜓的姑娘把花瓣往竹筛里倒,“能多酿两缸酒,再做些桂花酱,抹馒头吃。”

小男孩举着竹制的小簸箕,把落在地上的花瓣扫到一起:“我要留一把,装在我编的竹青蛙里,让它变成香青蛙。”

结巴的孩子蹲在旁边编竹罐,要用来装桂花酱,罐口刻着圈花纹,是他跟小男孩一起设计的:“这……这罐得编得严严实实,不……不然跑香味。”

扎羊角辫的姑娘端来刚煮的桂花茶,用竹碗盛着:“歇会儿喝点茶,这花瓣沾了汗就不香了。”

四个人边干活边聊天,桂花的香味飘出老远,引得蜜蜂嗡嗡地来,在竹亭周围打转转。

天冷后,竹亭里的火塘烧得旺,村里人爱来这儿烤火,顺带学编竹器,竹棚下堆的竹料越来越多。

“你看我这竹篮编得咋样?”李大婶举着个新编的篮子,脸上笑开了花,“给我孙子装零食正好,比塑料袋结实。”

“比上次编的匀实多了,”扎羊角辫的姑娘凑过去看,“这收口的地方再紧点,就更像样了。”

小男孩蹲在火塘边,给大家烤红薯,竹制的架子上摆得满满当当,香味混着竹烟味,馋得人直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