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摆摆手,反而笑了:“你才没事吧?脸都白了。”
雨停后,竹棚下积了个小水洼,映着竹影晃晃悠悠。她捡起根竹枝,在水里画圈:“听说城里开了个竹文化展,要不咱也去看看?”
他眼睛一亮:“真……真的?能……能学新花样不?”
“去了就知道,”她把竹枝插在水洼边,“说不定还能给咱竹满堂露个脸呢。”
去城里的前一天,结巴的孩子熬了半宿,编了只竹制小灯笼,灯罩上刻着细碎的花纹,点上蜡烛,光透过花纹落在墙上,像撒了把星星。
“带……带上这个,晚上走路亮堂。”他把灯笼递给她,脸有点红。
她接过来晃了晃,烛光在里面轻轻摇,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
文化展上,他们的竹器摆了整整一展台:带盖竹篮、金鱼纹竹篾、还有那盏小灯笼,引来不少人拍照。
有个穿旗袍的阿姨指着灯笼说:“这手艺真地道,比机器做的有温度多了。”
结巴的孩子憋了半天,才说:“是……是用心编的。”
阿姨笑着买了两个竹篮,说要给女儿当嫁妆:“竹篮寓意好,日子能越过越扎实。”
回村的路上,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数着赚来的钱,突然说:“咱用这钱给院里打口井吧?省得天天去河边挑水。”
他点头:“好……好主意,再编个竹井盖,防……防掉东西。”
路过河边时,看见几个小孩在竹筏上嬉闹,那竹筏还是去年他帮忙编的,此刻在水里晃晃悠悠,像片大荷叶。
秋天收玉米,竹满堂的竹筐又派上用场,金黄的玉米棒堆在竹筐里,看着就喜庆。
结巴的孩子蹲在筐边,把玉米须捋下来收进竹盒:“这……这能泡水喝,败火。”
她凑过来闻了闻:“一股太阳味,比药汤子好闻。”
李奶奶来送新蒸的玉米饼,看见满院的玉米,直夸:“今年收成好,多亏了你们的竹筐装得多,没耽误晾晒。”
天冷后,他们在竹棚里搭了个火塘,烧的是陈年竹根,火苗“噼啪”响,映得每个人脸上都红扑扑的。
结巴的孩子用竹刀削着竹片,想编个暖手筒,她在旁边添柴,时不时问:“够不够宽?要不要再削薄点?”
“刚……刚好,”他举着竹片给她看,“等编好了,给……给你用。”
她笑着接过来:“那我也给你织副手套,竹灰色的,配你的竹刀好看。”
跨年夜,竹满堂的人围着火塘吃饺子,竹制的盘子里堆得满满当当。
李奶奶端来罐米酒,说:“喝一口,来年顺顺当当。”
结巴的孩子抿了一小口,脸瞬间红透,惹得大家都笑。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起竹杯:“祝咱的竹子明年长得更粗,编的竹器卖得更远!”
“还有,”他突然大声说,“祝……祝她的手套织得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