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看曹舒便处处不顺眼。(2 / 2)

更何况,出于制衡考虑,也不能让诸葛瑾就此死去。

正踌躇间,周泰入内禀报:

主公,岸边渔民送来一封自称是诸葛恪的书信。

周泰是除丁奉、留赞外,孙权仅存的可用将领。

然而他早年替孙权挡刀太多,旧伤累累,实力大减。

如今的周泰,连二流武将都算不上。

只能以亲卫统领的身份随侍孙权左右。

诸葛恪的信?

孙权诧异地抬头,接过信件。

尽管对诸葛恪恨之入骨,但这封信他不得不看。

展开信笺后,孙权先是面红耳赤,继而惊呼:

元逊这小子,藏得够深啊!

说罢,竟拉着周泰共阅这意外之喜。

信中,诸葛恪声称自己是诈降。

并详述了当时迫不得已暂时归顺曹舒的缘由。

看到此处,孙权仍将信将疑。

但当他继续往下读,顿时心潮澎湃——

诸葛恪竟将曹军水师的详细情报尽数奉上!

孙权收到诸葛恪的承诺后,更加确信他虽在曹营却心系江东。

他仔细思量,觉得确实如此——诸葛瑾在江东深受重用,诸葛恪没有理由背弃父亲投靠曹魏。

周泰见状,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但见孙权欣喜不已,最终没有多言。

“幼平,去请子瑜过来。”孙权吩咐道,“元逊心向江东,此事也该让他知晓。”

周泰领命而去。

诸葛瑾匆匆赶来,心中仍惴惴不安。这些日子,诸葛恪投降曹舒一事让他备受猜疑,同僚的目光也愈发异样。

见到诸葛恪的书信,诸葛瑾确认字迹无误,但仍谨慎道:“主公,此信虽为元逊所写,但他在曹营情况未明,若已真心归降,恐有诈谋。”

诸葛瑾忠心耿耿,所言皆是为孙权考量。

然而,孙权已无退路。江夏惨败,损兵折将,连陆逊都战死沙场。若无振奋之讯,他几近崩溃。

此刻,诸葛恪的来信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孙权不愿设想若被 的后果,因江东已岌岌可危——水军优势尽失,曹军南下只是时间问题。

面对诸葛瑾的劝谏,孙权只是摆了摆手。

“子瑜,你未免太过小心了。”

“情况哪有你说的那么严重?”

“元逊是你的骨肉,难道你还不清楚他的为人?”

“他对江东的忠诚,我一直都看在眼里。”

“不必多言,我坚信元逊定是在效仿关羽,人在曹营心在吴!”

诸葛瑾望着神情恍惚的孙权,眼中掠过一丝痛惜。

当年的孙权何等意气风发?

虽不及孙策勇武。

却也堪称一代明君。

更难得的是他对江东内部的平衡之术,可谓登峰造极。

即便是孙坚和群策再生,在这方面也远不及孙权。

可如今?

孙权眼中布满血丝。

不知已有多少个不眠之夜!

诸葛瑾暗自决定,要以家书的形式秘密修书一封,派人送往曹营交给诸葛恪。

他要以父亲的身份,确认诸葛恪是否真心归降。

……

荀府内

辞去尚书令一职后,荀彧终于过上了闲适的生活。

这正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日子。

作为曹营的大管家,他承受了太多压力。

尤其是昔日夹在刘协与曹操之间,更令他备受煎熬。

如今刘协离世,对荀彧而言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

新帝刘曦的登基大典,荀彧并未出席。

在他心中,刘协已是汉室末代君王。

他明白,曹操很快便会进位魏公,乃至魏王,最终改朝换代。

即便曹操不做,曹舒也必定会做。

但荀彧的处境却颇为尴尬。

其妹荀采即将嫁与曹舒为正室。

这层姻亲关系,让他不愿再令曹舒为难。

因此,他宁愿辞官赋闲。

此刻荀府中,除荀彧外,荀攸与荀采亦在座。

“兄长,你看这支发簪可好?”

“舒公子会喜欢吗?”

荀采向荀彧问道。

荀彧面露无奈,却不得不回应小妹:

“甚好。”

“采儿戴什么发簪都美。”

“倒是曹舒那小子,配不上我家采儿。”

自曹营隐退后,荀彧不再拘泥礼数。

对曹舒的称呼,也从“舒公子”变成了“曹舒那小子”。

荀采闻言蹙眉:

“兄长,莫要这般说舒公子。”

“舒公子比女子还要俊美。”

“反倒是小妹高攀了他。”

荀彧听罢,脸色更沉。

身为长兄兼如父的他,虽欣赏曹舒,

但涉及荀采时,看曹舒便处处不顺眼。

恰似后世岳父挑女婿,总要寻些错处。

荀攸见状忙打圆场:

“小姑戴何发簪皆美。”

“舒公子亦是风姿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