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他知道,当他在朝堂上站出来的那一刻,他便正式站到了保守派的对立面,“沈党”的标签将难以避免,未来的仕途必将布满荆棘。
但他,义无反顾。
数日后,大宋王朝的决策中心——垂拱殿内,气氛凝重。
年迈的仁宗皇帝端坐于御座之上,面容带着一丝倦怠,目光扫过下方分立两班的文武大臣。关于举人沈墨轩一案的争论,已然成为了近日朝会的焦点之一。
几名保守派御史再次出列,言辞激烈,引经据典,将沈墨轩的“罪行”描绘得罄竹难书,仿佛此人不除,国将不国。他们强烈要求皇帝下旨,严惩沈墨轩,以正视听,以儆效尤。
“陛下!沈墨轩行事乖张,结交匪类,蛊惑亲王,更借海外拓殖之名,行暗蓄武力之实,其心可诛!若不严惩,恐生大患!”
“此等钻营奇巧、败坏士风之徒,留之必为祸害!请陛下明断!”
附和之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仿佛要将那个远在软禁中的年轻人彻底碾碎。
龙椅上的仁宗皇帝微微蹙眉,并未立刻表态。他并非昏聩之君,深知朝堂党争之弊,也明白这些弹劾背后必然牵扯着更复杂的权力博弈。他只是感到一丝疲惫,对于这些永无休止的攻击感到厌倦。
就在殿内气氛几乎一面倒,保守派官员脸上开始露出志在必得的神色时——
文官班列中,一个身影毅然出列,手持玉笏,声音清晰而沉稳地打破了那片喧嚣:
“臣,监察御史里行陈砚舟,有本奏!”
刹那间,整个垂拱殿安静了下来。
所有目光,惊愕、疑惑、审视、乃至愤怒,齐刷刷地聚焦到了那个身形挺拔、面容尚带几分年轻锐气的官员身上。
陈砚舟感受到了那无数道目光的重量,但他挺直了脊梁,目光坚定地望向御座上的皇帝,朗声道:
“臣要奏的,正是关于举人沈墨轩被劾一案!臣以为,诸公所劾,多有失实之处,沈墨轩其行虽有争议,然其心可悯,其功可录,其所为更关乎朝廷‘商屯’大计与东南民生!其中内情,绝非如弹章所言那般不堪!臣,恳请陛下明察!”
一语既出,满殿皆惊!
陈砚舟,他竟敢在此时,逆流而上!
陈砚舟竟在朝堂之上公然为沈墨轩辩护!他究竟会说出怎样的理由?能否撼动皇帝和众臣的看法?他的挺身而出,是会为沈墨轩带来转机,还是会将他自己也彻底拖入政治漩涡的深渊,甚至加速新政派的溃败?朝堂之上,一场关于沈墨轩命运,也关乎新政走向的激烈辩论,即将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