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海洋之梦(2 / 2)

“我们首次探险,目的并非立刻建立据点殖民,而是勘察!绘制精确海图,了解沿岸水文、物产分布、土人风情,寻找合适的泊锚地与未来可能的贸易点。同时,亦可携带我朝丝绸、瓷器、铁器等物,尝试与土人进行小规模贸易,验证其价值。”他环视众人,目光灼灼,“此次航行,规模不求大,但求船坚、人精、准备充分。所需资金,可由商盟公帑出一部分,亦欢迎各位自愿认购股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他将一个宏大而模糊的“海外拓殖”梦想,拆解成了一个具体、可行、分步走的“流求勘察与试探性贸易”计划。目标明确了,风险似乎也变得可以衡量和控制。

议事厅内再次安静下来,众人都在消化沈墨轩的话。相比于那虚无缥缈的“无主荒地”,流求显然是一个更现实的目标。勘察与试探性贸易,听起来也比直接殖民要稳妥得多。

周掌柜沉吟良久,终于开口:“若只是勘察流求,规模控制,准备充分……老夫以为,或可一试。毕竟,朝廷有此诏令,海贸亦是未来大势所趋,我商盟若不能占得先机,恐落后于人。”

李掌柜更是激动:“沈公子此议甚妥!循序渐进,方是正道!我愿认购一股!”

有了两位重量级人物的表态,再加上沈墨轩清晰的规划,原本反对的声音渐渐弱了下去,更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其中的利弊与参与的可能性。

经过又一番详尽的讨论和利弊权衡,最终,商盟核心层达成决议:集中资源,组建一支精干的探险船队,以“勘察海况、探索商机”为名,首次前往流求!船队由两艘坚固的四百料海船组成,配备经验丰富的船长、水手、通译(寻找懂闽南语或可能懂流求土着语言的人),以及必要的护卫和工匠。同时,广泛征集熟悉东南沿海航路的向导。

决议既下,整个钱塘商盟如同上紧了发条的机器,开始高速运转起来。挑选船只、招募人手、采购物资、制定航行计划……各项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一种混合着紧张、期待与不安的情绪,在商盟内部弥漫。所有人都明白,这将是商盟成立以来,最大胆,也最具决定性的一步。

就在船队各项准备基本就绪,即将择吉日扬帆起航的前夕,三封来自不同地方、承载着不同意味的信件,几乎同时送到了沈墨轩的手中。

第一封,来自汴京,苏芷瑶。娟秀的字迹透着关切,信中除了问候他在杭州灾后是否安好,商盟发展是否顺利外,更隐晦地提醒他,朝廷关于“商屯”之议,背后牵扯甚广,非仅商业利益,更涉及朝堂派系与边防战略,望他谨慎行事,切勿卷入过深,并附上一些京城时新的点心配方,聊表心意。淡淡的温馨与遥远的担忧交织,让沈墨轩心中一暖,又添几分思量。

第二封,来自同在汴京的陈砚舟。这位好友的信则直接得多,字里行间带着急切:“墨轩兄台鉴:闻东南有‘商屯’之议,朝中非议者众!保守一脉斥其为‘与民争利’、‘启衅海外’,清流中亦有言此乃‘耗竭民力’、‘重商轻农’之举,争议颇大!诏令虽下,然前景未卜,恐生反复。兄身处其局,万望慎之,切勿倾力投入,恐为池鱼!”这封信,如同一盆冷水,让沈墨轩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此事在政治层面的复杂性。机遇与风险并存,不仅在海上的风浪,更在庙堂的唇枪舌剑。

而第三封信,没有落款,只在素白的信笺上,以清峭熟悉的笔迹写着一行字:

“船队出发时,算我一个。倭寇与雷彪之线索,或可借此行一并探查。”

是慕容惊鸿!

她竟主动要求同行!

沈墨轩握着这封简短的信,心中五味杂陈。慕容惊鸿的加入,无疑为这次探险增添了强大的武力保障和情报探查能力,对于应对可能出现的倭寇或雷彪的威胁,至关重要。她愿意登船,是否也意味着,她对自己、对商盟的某种认可?或者说,她探查倭寇线索的背后,有着更深层的目的?

三封信,三种不同的声音,代表着来自京城故友的关怀与警示,以及来自那位神秘女子难以捉摸却又至关重要的助力。

沈墨轩将三封信并排放在书案上,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即将被船队驶入的、深邃而未知的海洋。

前路,注定不会平静。

但梦想的帆,既已扬起,便再无回头的道理。

沈墨轩的流求探险船队即将起航,慕容惊鸿的加入带来了更强保障,也带来了更深的不确定性。苏芷瑶和陈砚舟的警告言犹在耳。船队将在流求遇到什么?是丰富的物产和友善的土着,还是潜伏的倭寇与雷彪的阴谋?朝中关于“商屯”的争议,又会给这次航行带来怎样的影响?茫茫大海之上,等待他们的,究竟是通往新世界的坦途,还是吞噬一切的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