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名帖惊雷(2 / 2)

“……刘大人,商队依法经营,货物存放于租赁货栈之内,竟遭此横祸,损失惨重。周掌柜等人皆是本分商人,骤逢此劫,已是走投无路。沈某虽人微言轻,亦知杭州乃朝廷重镇,商贸繁荣关乎国计民生。若连客商货物安全都无法保障,长此以往,恐损杭州声誉,寒了四方商旅之心。”他语气沉痛,却句句在理,将一桩看似普通的盗窃案,提升到了影响杭州营商环境和朝廷声誉的高度。

他最后拱手道:“沈某别无他求,只恳请刘大人能督促有司,依律追查此案,缉拿盗匪,尽力追回损失,以安商旅之心,维护杭州‘东南形胜’之清誉。此乃沈某个人不情之请,亦是万千行商之苦衷。”

他没有要求刘通判去对付顾魁,只是要求“依律追查”,维护“营商环境”。这看似退了一步,实则将刘通判放在了维护法度、顾全大局的位置上,给了他一个完全可以站在台前、合乎规矩的介入理由。

刘通判是何等精明之人,岂会不知这背后牵扯的是顾魁?他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那份雍王府的名帖。这枚名帖代表的能量,他心知肚明。沈墨轩此举,既是求助,也是一种不着痕迹的施压——若连这等“依律追查”的合理要求都无法满足,他日赵世子问起,他刘明远该如何交代?更何况,此事本就占着理,若能借此敲打一下日益骄横的顾魁,于公于私,都非坏事。

片刻之后,刘通判抬起头,神色严肃,对沈墨轩道:“沈公子所言极是。保障客商财物安全,乃地方官府职责所在。本官即刻便行文钱塘县衙,并派员督办,务必尽快查清此案,给商队一个交代!”

他没有大包大揽,但“行文督办”四字,已然表明了态度。这意味着,这起原本会被压下的“小案子”,将被提到通判衙署的关注层面,地方胥吏再想敷衍了事,就得掂量掂量了。

“沈某代商队众人,谢过刘大人!”沈墨轩深深一揖。

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杭州官场和特定的圈子。

通判刘大人亲自过问一支北方商队的货物失窃案!而且,传闻那商队中一位姓沈的举人,似乎与京中某位贵人关系匪浅!

这无疑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消息传到顾魁耳中时,他正在宅邸中欣赏新得的几件玉器。闻言,他手中的玉如意“哐当”一声掉在地上,摔成了两截。

“刘明远?他竟敢插手?!”顾魁脸色铁青,眼中首次出现了惊疑不定之色,“那沈墨轩……到底是什么来头?雍王府的名帖?他怎会与王府有牵连?!”

他之前调查沈墨轩,只知其与慕容家、苏家有些关联,在汴京扳倒了雷彪,却万万没料到,其背后竟然可能站着皇室宗亲!这完全超出了他的预料和掌控范围。

若沈墨轩只是个普通的举人或者商人,他有的是手段拿捏。但牵扯到王府,性质就完全不同了。那是一个他绝对无法正面抗衡的庞然大物。刘通判的介入,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

硬顶下去,风险太大。为了区区一批货物,与可能代表王府意志的势力彻底撕破脸,绝非明智之举。

顾魁在厅中烦躁地踱步,脸上的横肉抽搐着。许久,他停下脚步,眼中闪过一丝阴沉与不甘,对垂手侍立的顾安咬牙道:“去!把……把那些东西,挑那些不那么扎眼的,给他们送回去一部分!”

“老爷,这……”顾安有些迟疑,“岂不是示弱?”

“你懂什么!”顾魁低吼道,“这是暂避锋芒!王府的水太深,现在还摸不清那小子的底细!先把刘明远那边稳住再说!但是……”他眼中凶光一闪,“最值钱的那批苏绣和官窑瓷器,给老子扣下来!我倒要看看,他沈墨轩有多大本事,能全须全尾地拿回去!”

当日下午,就在周掌柜等人几乎绝望之际,几辆骡车停在了客栈门口。顾安带着人,将一部分被毁程度较轻、价值中等的货物(主要是些普通绸缎和粗瓷)卸了下来,堆在客栈门口。

顾安依旧是那副皮笑肉不笑的模样,对着闻讯出来的沈墨轩和周掌柜拱了拱手:“沈举人,周掌柜,真是对不住。底下人办事不力,让贼人钻了空子。好在追回了一部分货物,特此奉还。其余部分,官府还在全力追查,想必不日便有结果。”

说完,也不等沈墨轩回应,便带着人扬长而去。

看着失而复得的部分货物,周掌柜等人喜极而泣,仿佛看到了生机。

然而,沈墨轩看着那堆明显被筛选过、缺少了最核心价值货物的东西,眼神却愈发冰冷。

顾魁让步了,但这让步,充满了算计和羞辱。

他送回了部分,是给刘通判和那潜在“王府背景”的面子,是暂缓冲突。

他扣下了最关键的部分,是在试探沈墨轩的底线和真正能量,也是在维持他“坐地虎”的威严。

这场较量,远未结束。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那批被扣下的核心货物,就像一块试金石,将决定他沈墨轩能否真正在这杭州城,撕开顾魁垄断的铁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