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文会扬名(2 / 2)

“兄台此言差矣。”沈墨轩目光平静,语气却愈发沉稳有力,“科考固然重在文章道德,然三日场屋,号舍艰辛,亦是事实。若因考篮颠簸而墨污试卷,因食物腐坏而饥馑难耐,因灯火昏暗而损及目力,这些琐碎之苦,难道不正是分散心神、影响发挥的‘末’吗?排除这些干扰,使学子能心无旁骛,专注于经义文章本身,难道不正是为了更好的彰显‘本’吗?”

他环视全场,看到一些官员和士子露出了思索的神色。

“沈某所为,并非鼓励学子耽于享乐,而是体恤其艰辛,助其排除不必要的干扰。所制考篮,结构清晰,绝无暗格,反更便于官差查验,此非维持秩序为何?所供食物,力求洁净耐存,只为保障学子身体无恙,此非爱护士子为何?租赁之法,惠及寒门,使其能与富家子弟享有相近条件,此非体现朝廷广纳贤才、不论出身的本意为何?”

他连发数问,句句在理,逻辑严密,将对方扣下的“蛊惑士心”、“玷污斯文”等大帽子一一驳斥,并将其行为与“维持秩序”、“爱护士子”、“朝廷本意”等正面价值挂钩。

“至于惹出官司风波……”沈墨轩看向陈砚舟的方向,微微躬身,“此前蒙监察御史陈大人教诲,沈某深知需谨言慎行,恪守规矩。沈某一直秉承此念,所售之物,皆在科场规矩之内,绝无逾越。若因有人恶意中伤、甚至雇凶砸店而惹出风波,这过错,难道该算在力求合规经营的沈某头上吗?”

他这番话,既回应了质疑,又 subtly 点出了自己遭受的不公,赢得了不少同情。尤其是最后关于“雇凶砸店”的暗示,让一些消息灵通的人士露出了了然的神情。

那个学生被他驳得面红耳赤,张了张嘴,却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反驳。

轩内陷入了一片奇异的寂静。许多原本对沈墨轩抱有偏见或轻视的人,此刻都不由得重新打量起这个青衫落魄的年轻人。他的从容气度,清晰逻辑,以及引经据典的能力,都远超一个普通商贾的范畴。

一位须发皆白、气质儒雅的老者抚须点头,开口道:“后生之言,不无道理。‘利其器’以‘善其事’,古有明训。若能于规矩之内,为学子提供些许便利,使其能更专注于学问本身,倒也算是一桩善举。”

这老者似乎颇有声望,他一带头,立刻有几名开明派的官员和名士出声附和。

“不错,只要不违科场规矩,便利学子,有何不可?”

“总比某些人只知空谈清议,却无实际作为要好。”

舆论的风向,在沈墨轩一番有理有据的辩驳下,悄然发生了转变。

苏芷瑶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彩。沈墨轩的表现,超出了她的预期。他不仅成功化解了危机,更借此机会,在汴京的上层圈子中,初步树立了一个有思想、有胆识、能言善辩的形象。

那发难的太学生悻悻坐下,不再言语。

文会继续进行,但众人看向沈墨轩的目光,已然不同。期间,竟有几位士子和一名官员主动过来与他交谈,询问考篮的细节,甚至有人表示家中或有相关需求。

沈墨轩宠辱不惊,应对得体,既不过分热络,也不失礼数。

当文会接近尾声,宾客开始陆续告辞时,沈墨轩也准备起身离开。

就在这时,一个他未曾预料到的人,向他走了过来。

正是监察御史陈砚舟。

陈砚舟的脸色依旧严肃,看不出什么情绪。他走到沈墨轩面前,目光如常锐利。

周围尚未离开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放慢了动作,好奇地望过来。苏芷瑶也停下了与旁人的交谈,看似不经意地关注着这边。

沈墨轩心中微凛,面上依旧平静,拱手道:“陈大人。”

陈砚舟没有绕圈子,直接开口,问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包括沈墨轩在内的问题:

“你那个考篮,固定毛笔的卡槽,角度是如何计算的?为何能确保颠簸时不倾覆,取用时又足够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