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1 / 2)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木记衣行”终于迎来了开张的日子。

吉时选在上午九点十八分,取“就要发”的谐音好彩头。

新粉刷的墙壁洁白耀眼,崭新的玻璃窗擦得透亮,门口上方,“木记衣行”四个红底金字的招牌在晨光下熠熠生辉,蒙着的红布在微风中轻轻飘动。

衣架上,挂满了从广州发来的各式新款春装,色彩鲜亮,款式新颖,在店内柔和的灯光下显得格外诱人。

木齐章穿着一件自己精心挑选的浅蓝色衬衫,显得精神干练。

新招的店员王琴,穿着一身得体的藏青色制服,面带微笑,安静地站在门侧准备迎客,眼神里既有紧张,更有一份珍惜和期待。

八点半刚过,店外就渐渐聚拢了一些看热闹的街坊和路人。

这时,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

“小章,恭喜啊,开业大吉!”

众人回头,只见周晓白挽着一位气质温婉衣着得体的中年妇女走了过来。

周晓白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周母带着几分好奇和审视,打量着这家崭新的店铺。

“晓白姐,阿姨,你们来了。”

木齐章惊喜地迎上前。

周晓白的到来,尤其是带着她母亲的到来,无疑是为开业增添了重要的分量和光彩。

“这么大事,我能不来捧场吗?”

周晓白笑着,又转向母亲,

“妈,这就是我跟您提过的小章,能干着呢!”

周母温和地笑了笑,目光扫过店铺,点点头:

“收拾得挺像样,干干净净,亮亮堂堂的。

年轻人,有闯劲,好事。”

木齐章连忙将周母和周晓白请进店里。

周母仔细地看着衣架上的衣服,不时伸手摸摸料子,查看做工,眼中流露出赞许的神色:

“嗯,料子选得不错,做工也细致。

款式也新颖,不像百货大楼里那些老样子。”

这时,木齐章拿起一件做工精致的米色针织开衫,双手递给周母:

“阿姨,您第一次来,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试试看合身不?

这颜色和款式,特别衬您的气质。”

周母先是一愣,随即笑着推辞:

“这怎么好意思,开业第一天,我是来沾喜气的,哪能收东西。”

“阿姨您就别客气了,”

木齐章语气真诚,

“您和晓白姐能来,就是给我们最大的面子了。

这衣服您穿着好看,就是给我们最好的广告了。”

她的话说得既热情又得体,让人无法拒绝。

周母推辞不过,半推半就地试穿了开衫。

果然,合身的剪裁和温柔的色调,让她整个人显得更加雍容雅致。

周晓白在一旁连连称赞:“妈,真好看,特别显年轻。”

周母对着镜子照了照,脸上也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再坚持脱下来:

“那……阿姨就谢谢你了,小章。

这衣服我确实喜欢。”

这份恰到好处的赠礼,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九点十八分整,鞭炮声“噼里啪啦”地响起,红布应声落下,“木记衣行”正式开张。

人群涌进店内,一时间,问价声、试衣声、赞叹声不绝于耳。

王琴立刻进入了状态。

她面带微笑,声音清晰柔和地为顾客介绍款式和尺码。

遇到挑剔的顾客,她也不急不躁。

一位中年妇女拿着一件衬衫,反复挑剔着:

“这扣子缝得不够结实吧?线头好像有点多?”

王琴接过衣服,不慌不忙地检查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说:

“大姐您眼光真细。您看,这扣子我们用的是同色线双线缝制,比普通的要牢固得多。

至于线头,”

她顺手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剪刀,

“我这就给您修干净,新衣服难免的,保证您拿回去一件干干净净利利索索的。”

她动作麻利地修剪着,态度诚恳,让那位挑剔的顾客也哑口无言,最终痛快地买了单。

周晓白也没闲着,她主动帮着招呼一些年轻的女顾客,以自己的眼光推荐搭配:“这件裙子配你那双白皮鞋肯定好看。”

她的热情和亲和力,吸引了不少顾客。

木齐章负责把控全局和应对重要客人,陈星守在收银台,负责收款找零。

木建军忙前忙后,补充货源,维持秩序,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始终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开业酬宾,木齐章制定了“买两件打九折”的简单策略,效果显着。

很多顾客原本只想买一件,为了折扣,往往又挑了一件。

店内人气火爆,销售额节节攀升。

中午时分,客流暂时稀少了一些。

周母面露倦容,周晓白也站得有些累了。

木建军见状,自告奋勇:

“晓白同志,阿姨,一起吃个饭休息一下。”

他推来了板车,在上面铺了干净的麻袋。

周晓白起初有些不好意思,但看母亲确实累了,便感激地答应了。

木建军小心翼翼地扶着周母坐好,稳稳地推着车,朝着周家方向走去。

这一举动,又为他赢得了周母不少好感。

下午,生意依旧不错。

王琴越来越熟练,独当一面。

闭店盘点时,首日的营业额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夜幕降临,送走最后一位顾客,关上店门。

四人虽然疲惫不堪,但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和激动。

首战告捷。

“木记衣行”在京城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

一九七九年三月初,京城冬寒未尽,但墙角向阳处,已能窥见零星嫩绿。

空气中弥漫着冰雪消融的湿润气息,也带来了新学期伊始的忙碌。

“木记衣行”的生意在经过春节前后的销售旺季后,逐渐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