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把xx文件拿来”,话到嘴边才反应过来人已经不在身边了。
他自嘲地笑了笑,很快调整了过来。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人才的成长和输出,本就是军队建设的常态。
看到李大力找到了更适合他翱翔的天空,叶修心中更多的是欣慰。
他将精力重新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
年中军事考核的成绩已经公布,147轮式突击旅和148履带式突击旅,这两个由他一手推动“师改旅”诞生的新质作战力量,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
不仅在常规课目上达到优秀,在跨区机动、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模块化编组作战等新增考核内容上,也表现出了远超预期的适应性和战斗力。
尤其是其高度合成的指挥架构和灵活多变的战术应用,在考核中多次让扮演蓝军的兄弟部队吃了苦头。
这份成绩单,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再次在军内掀起了关于模块化、轻量化、合成化改革路径的激烈讨论。
支持者认为,27集团军的试点成功证明了这是未来陆军发展的必由之路;
质疑者则担忧大规模推广的成本、技术风险以及可能带来的指挥体系震荡;
更多的人则在观望,希望看到更多、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
作为改革的主要推动者和实践者,叶修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这场大讨论的中心人物之一。
他被邀请出席了总部组织的多次高级别研讨会,与来自各军区、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将领们。
就合成化部队的编制优化、装备需求、训练模式、后勤保障等一系列深层次问题,进行着频繁而深入的交流,有时甚至是激烈的辩论。
在这些场合,叶修展现出的不仅是基于702团和两个突击旅实践经验的扎实底气,更有对未来战争形态的深刻洞察和清晰思路。
他引用的数据、列举的案例、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极具说服力。
虽然争论依然存在,但27集团军的改革成果,以及叶修本人的专业素养和坚定信念,无疑为合成化改革增添了沉重的砝码。
忙碌的研讨、汇报、规划工作,让叶修几乎忘记了身边少了那个熟悉的勤务兵。
只是在夜深人静,独自审阅厚厚一沓改革方案时,他偶尔会想起那个在黑风岭乌龙事件中“一鸣惊人”,又在他办公室门口站得笔直,最后戴着蓝盔走向远方的上士。
两个新编突击旅的优异表现所带来的赞誉也仍在耳畔,叶修却已将目光投向了支撑这支钢铁雄师运转的另一个关键领域——
后勤保障。
臃肿、低效、反应迟缓的后勤体系,无疑是制约集团军未来作战能力的巨大短板,这根“软肋”必须变得如钢铁般坚硬。
在取得了军长刘民强的全力支持后,叶修拉上了分管后勤、同样渴望做出改变的王飞副军长,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了一支锐意改革的“攻坚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