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架势,你们是把集团军甚至军区的不少信息化家底都给他们配上了?
这数据链的畅通程度,可不是一个常规装甲团能轻易做到的。”
瞬间,周围不少军官的目光都投向了叶修,等待他的回答。这其中有关切,有好奇,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审视——想看看这位年轻的改革派将领如何解释。
叶修从容起身,向那位中将和周围军官微微颔首,语气平和而坦诚:
“首长好,各位同仁。702团确实是我集团军的合成化试点单位。
您说得对,为了支持改革,集团军在装备信息化升级和指挥系统建设上给予了倾斜。但我想强调的是,”
他话锋一转,指向屏幕,“大家看到的协同效率,核心并不仅仅依赖于硬件堆砌。”
他走到前面,示意导调员调出702团指挥系统的部分非核心逻辑框图。
“我们更注重的是指挥流程的重塑和人才的培养。
比如,我们强化了营级战术指挥中心的权限,编设了专业化参谋岗位,建立了技术军士体系。
目的是让听得见炮火的人能更快地呼唤到火力,让懂技术的人能确保系统稳定运行。这些指令,”他指着仍在滚动的数据流。
“大部分是由营、连级单位根据授权直接发出,经系统验证后执行的,而非事事上报团指。这大大缩短了‘OODA循环’(观察-调整-决策-行动)。”
那位军事科学院的中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分布式指挥,授权赋能……理念很前沿。看来你们不仅在编制上‘合成’,更在指挥神经上动了手术。不过,”
他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如此放权,难道不怕基层单位误判形势,或者指挥链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被割裂后陷入混乱吗?”
叶修沉稳应答:“首长考虑得很周到。授权不等于放任。我们建立了严格的交战规则和权限清单,同时保留了团指的全局干预和否决权。
关于复杂电磁环境,这正是我们改革的重点攻关方向。
702团配备了较强的基层电子对抗和网络防护力量,指挥系统也设计了多路由备份和降级处理模式。
当然,实际效果如何,还需要像这次演习这样的实战检验。”
就在叶修与观摩军官们交流的同时,屏幕上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红方702团的先遣营在推进约四十公里后,突然遭遇了强烈的电子干扰!
指挥通信和数据链质量瞬间下降,屏幕上的部分单位图标出现了闪烁和延迟。
“蓝军出手了!”有人低呼。
导演部内气氛一紧。只见红方部队并未慌乱,先遣营的各连队迅速按照预案,切换备用通信频道,启用跳频和猝发通信模式。
同时,团属电子对抗连迅速前出,开始分析干扰源,并实施反制。
后方指挥中心,信息在有限的带宽内依然在艰难而有序地传递。
“反应不错,”一位来自西北军区的将领评论道,“基层单位在通信受挫时没有盲目等待,而是主动采取了措施。这说明他们的战术素养和独立作战能力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