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 上级的支持(1 / 2)

就在T师围绕702团紧锣密鼓地展开合成化试点筹备工作的同时,一份凝结了叶修和整个T师党委心血与智慧的 《关于首都军区第27集团军T师重型合成化建设试点方案(草案)》 ,被以加急文件的形式,报送至集团军,随后一路绿灯,直达总参首长宽大的办公桌。

这份草案,以其清晰的逻辑、前瞻的构想、详实的步骤和勇于打破常规的锐气,立刻引起了总部的高度重视。

总参首长在仔细审阅后,并未急于做出批复,而是提笔做出了关键批示:

“此方案立意新颖,论证较为充分,触及了我军陆军转型的核心关键。请即印发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及相关智库单位,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讨论证,广泛听取意见,评估其可行性、风险及潜在影响,尽快形成结论上报。”

军事科学院的一间大型研讨室内,气氛热烈而严肃。来自全军各顶尖研究机构的战略专家、作战理论研究员、编制体制研究学者、装备体系论证专家济济一堂。投影幕布上,展示的正是叶修提交的那份草案的核心内容。

“叶修同志的方案,直指我军当前‘大陆军’体制下编制臃肿、协同不畅、反应迟缓的痛点!‘重型合成营’作为基本战术单元,符合未来战争小型化、模块化、智能化的趋势!”

“其构想的‘军-师/旅-营’扁平化指挥网络,是信息时代‘以网络为中心’作战思想的必然要求,必须大胆尝试!”

“方案中关于作战与保障一体融合的设计,特别是支援保障营的模块化编组,极具创新性,能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打仗的’和‘保障的’脱节问题。”

质疑与谨慎者则提出了尖锐的问题:

“编制压缩如此之狠,指挥层级大幅减少,对营连级指挥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我们现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否跟上?”

“多兵种高度合成,技术保障难度呈几何级数增加,后勤补给线如何做到精准高效?会不会反而成为体系的‘脆弱点’?”

“如此大规模的编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与现有其他军兵种的协同接口如何定义?会不会造成新的‘烟囱’?”

“改革风险巨大,一旦试点受挫,不仅影响部队战斗力,更可能动摇军心士气,这个代价是否能够承受?”

争论异常激烈,思想的火花在碰撞中不断迸发。专家们引经据典,对比外军改革经验,结合我军实际,对草案的每一个细节都进行了反复推敲和拷问。

最终,经过数轮严谨的论证和评估,军事科学院和智库团队向总部提交了一份厚实的综合评估报告。

报告充分肯定了叶修草案的建设性、创造性和前瞻性,认为其准确把握了世界陆军发展趋势,是应对未来信息化、智能化战争的有益探索,方向正确,意义重大。同时,报告也附上了详细的风险提示和改进建议。

这份报告,为总部的最终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撑。

一周后,一份盖着中央军委和总参谋部大红印章的批复文件,下发至首都军区和第27集团军。

文件正式批准了第27集团军T师所提的军队编制调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