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格军高层指挥不畅,各部队协同混乱,防空系统效能大打折扣。这为俄空军后续相对顺利地掌握制空权奠定了基础。
大毛充分发挥其装甲突击力量的优势,在空军(尽管报告也指出其表现并非完美,存在协同问题和战损)和陆军航空兵的支援下,以强大的装甲集群沿主要交通线实施高速突进,分割、包围并粉碎了格军主力部队。典型的“俄式莽夫”风格,但加入了更多技术元素。
简报也分析了俄军相对顺畅的后勤补给线,以及其在国际舆论场上采取的主动宣传策略,争夺道义制高点。
报告详细列举了双方投入的主要武器装备及其在实战中的表现。特别关注了大毛T-72、T-80坦克,BMP系列步战车,以及“苏-25”、“苏-24”等战机在实战环境下的优缺点。同时,也分析了格军使用的部分西方制式装备(如改进的T-72)在面对大毛体系时的无力感。
这是叶修最为关注的部分。简报最后总结了数条关键启示:
“信息主导”不再是口号: 现代战争,制信息权是夺取战场主动权的先决条件。首战即电子战、网络战将成为常态。我军必须加强软杀伤和硬摧毁相结合的信息作战能力。
“快”字当头: 战争的发起愈发突然,初期交战节奏极快。军队的战备水平、快速反应和战略投送能力至关重要。
体系对抗是根本: 单一兵种、单一武器的优势,在成熟的作战体系面前不堪一击。必须强化各军兵种、各作战要素之间的无缝融合与协同。
实战检验装备与理论: 和平时期的训练和演习,必须最大限度贴近实战。装备的性能、战术的可行性,最终都要靠实战来检验和修正。
重视非对称手段: 面对实力悬殊的对手,非对称手段(如网络攻击、舆论战)可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合上这份厚厚的简报,叶修久久不语。他走到窗前,眺望着T师的训练场。远处,坦克轰鸣,尘土飞扬。
这份报告,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世界军事变革的汹涌浪潮。大毛虽然暴露了不少问题,但其展现出的快速决策、重拳突击、以及信息战手段的初步应用,都极具参考价值。这与他近年来潜心研究的“模块化合成作战”理念,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也提供了鲜活的实战案例和反面教材。
未来的战争,绝不仅仅是钢铁洪流的对撞,更是信息流、指挥流、保障流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极致对抗。他所追求的合成化,正是为了构建这样一种能够适应快节奏、高强度、信息化战争的新型作战体系。
“看来,方向没有错。”叶修低声自语,眼神愈发坚定。这份来自远方的战报,不仅验证了他的一些前瞻性思考,更让他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和紧迫感。
世界并不太平,战争的样式正在飞速演变。作为共和国的一名高级指挥员,他必须带领他的部队,在这场深刻的军事变革中,勇立潮头,锻造出一支真正能够应对未来挑战的钢铁雄师。
他回到办公桌前,拿起笔,开始在自己那份专业技术三级申报材料的补充说明部分,郑重地添加上基于这份最新战报的思考与印证。
他知道,这份来自真实战场的评估,将为他叩开高级技术军官的大门,提供最有力、最前沿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