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降维打击(1 / 2)

十个小时,在紧张的等待和持续的零星交火中过去。当天际传来大型运输机低沉的轰鸣时,前线机场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首批搭载着空降兵第15军某旅3营官兵的空军伊尔-76和征用的民航包机,依次冲破云层,在跑道尚存的紧张气氛中平稳降落。

舱门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醒目的“联合国蓝”与熟悉的“东方红”交织的景象。

头戴蓝色贝雷帽或蓝色头盔,臂膀上缝着UN标志和红旗臂章,身着东大军用迷彩、外罩防弹背心的空降兵战士们,以标准的战术队形迅速而有序地离开飞机,在跑道一侧集结。

他们神情肃穆,眼神锐利,装备精良,与周围残破的战场环境和紧张的对峙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瞬间成为了这片焦土上最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没有过多的寒暄,叶修与带队的李营长——正是在“磐石”机场并肩作战的老熟人——用力地握了握手,彼此眼中都看到了信任与决心。

“李营长,情况紧急,客套话就不说了。”叶修指向地图上那个被标记为废墟的村庄,“你部立即出发,以最快速度赶往这个村庄,首要任务是搜救幸存者,建立安全区,开辟人道主义通道。

记住,任务重要,但必须保证自身绝对安全,警惕可能的冷枪和未爆物!”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李营长敬礼,转身便指挥部队登上前来接应的、同样喷涂了UN标志的猛士车队和少量装甲车,卷起一路烟尘,向着那片承载着无数悲怆的土地疾驰而去。

空降兵的到来,如同给濒死的病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初步稳定了最核心的人道主义危机区域的局势。

二十二小时后,当地平线再次被烟尘笼罩,这一次,是更加沉重、更加磅礴的钢铁洪流。

伴随着履带碾过地面的轰隆声和柴油发动机雄浑的咆哮,第111轻型机械化山地旅的先头部队——一支由轮式、履带式装甲车、猛士装甲车以及牵引着155毫米榴弹炮的卡车组成的混合编队——终于抵达临时营地。

车队最前方,联合国的蓝色旗帜和鲜艳的红旗在高原的风中猎猎作响,格外醒目。

他们的到来,意味着真正的维和拳头力量已经就位。原本略显空旷的临时营地,瞬间被各种车辆、装备和精锐士兵填满,秩序井然,杀气内敛。

那座最大的行军帐篷,迅速从临时的栖身之所,转变为一个功能齐全、通讯发达的联合维和行动前沿指挥所。

地图挂起,通讯天线架设,各种终端设备开始运行,来自前线、后方、联合国总部的情报信息在这里汇聚、分析。

叶修与随111旅一同抵达的第四军区副参谋长,一位肩扛少将军衔、神色沉稳的中年迅速接洽,完成了指挥权的确认和情况交接。

依托强大的情报支持,包括安理会共享信息、我方技术侦察以及激活的潜伏线人,指挥所很快锁定了四个位于深山中的目标。

经过缜密分析,确认这些是长期盘踞于此、与此次冲突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恐怖分子训练基地和物资囤积窝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