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钟声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国防大学高级研修班的学习便已进入了更具实践性和挑战性的第二阶段。
前半年的系统理论学习,如同为这些高级军官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而剩下的半年,则是要将框架填充以鲜活的现实,将战略思维置于更广阔复杂的背景下进行锤炼。
根据教学计划,学员们将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深入国内各大集团军、兵种部队进行实地调研,亲身体验一线部队的建设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基层的智慧。
同时,更有机会走出国门,参加国际上各类重要的军事论坛、观察多国联合军演、进行军事交流,旨在拓宽国际视野,加深对全球安全态势的直观理解,为未来可能参与的更高层级决策储备经验和人脉。
当课程安排公布时,一个特别的任务分配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注意——叶修被上级指派,将作为东大军事代表团成员之一,前往设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驻点学习和工作锻炼,预计在春节前返回国内。
这个消息一出,不仅在学员中产生了小小的波澜,连叶修本人接到正式通知时,也感到了几分意外与沉重。
班里的其他同志对于叶修被指派到国外,尤其是联合国这种高度敏感的国际场合,普遍感到惊讶。
原因无他,在座的每一位,都是东大人民解放军精心培养、正值当打之年的高级军官,是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未来极有可能走向更重要的领导岗位。他们的身份、经历、甚至思维方式,都是境外情报机构梦寐以求想要获取和研究的“高价值目标”。
正因如此,对于这类处于关键成长期的高级军官,上级在对外派遣问题上历来慎之又慎。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历史的教训足够深刻,有多少才华横溢的栋梁之材,在成长的关键阶段,因境外势力的渗透、策反、甚至卑劣的暗杀手段而夭折。那片看似和平的国际舞台之下,实则暗流涌动,情报战的硝烟从未散去。保护这些“中流砥柱”,使其免受不必要的风险,是组织上的一项重要责任。
那么,为何叶修会成为这个“例外”?
几位阅历更深、思虑更远的老大哥学员,在短暂的惊讶后,很快品出了其中的深意:
叶修是全班乃至同期高级军官中,极少数拥有正式驻外武官经历的学员。他曾在鹰酱担任过助理国防武官,处理过复杂的地区安全事务,接触过各色外交人员和军事代表,对国际军事外交的规则、礼仪乃至其中的微妙博弈,有着切身的体会和一定的经验。
这份经历,是大多数长期在国内部队工作的同僚所不具备的宝贵财富。联合国舞台,从某种角度上看,是放大和复杂化了的外交场,叶修的这段履历使他具备了天然的适应优势。
从“砺兵-2001”演习中的惊艳表现,到提出“时代楷模”构想所展现的政治敏锐,再到平时学习中体现出的扎实理论功底和开阔思路,叶修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各级领导的认可。上级相信,他具备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保持定力、灵活应对、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军队的未来,需要的不只是能指挥千军万马的战将,更需要熟悉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全球安全治理、善于在多边框架下维护国家利益的“军事外交家”和“战略型”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