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李军长并集团军前指:”
“一、我部已成功巩固‘磐石’机场防御,并于黑风峪地区全歼蓝军127旅。然敌困兽犹斗,动用战术弹道导弹对我机场跑道实施毁灭性打击。经判定,主跑道受损严重,工兵修复需至少72小时。期间,我部战略空运能力中断。”
“二、当前我部物资储备可维持高强度作战约48小时。然敌必趁我补给困难之机,组织优势兵力反扑。形势严峻,战机稍纵即逝。”
“三、为此,恳请军部:
1. 立即组织正面主力突击集团,趁蓝军注意力被我部吸引、部分预备队被调离之际,向敌纵深防御体系发起决定性总攻!力求撕开突破口,打通与我‘磐石’支点的地面联系通道!此为上策,亦是解我部之围、扩大战果之关键!”
2. 若地面总攻尚需准备,请求优先调配直升机运输力量,特别是重型运输直升机,不顾损失,利用机场未被摧毁的次要设施或周边可用平地,以‘蛙跳’方式,为我部紧急输送最关键之油料、弹药及防空导弹。同时,请求加大航空火力支援力度,压制蓝军可能的地面反扑和空中打击。”
3. 加快向已划定的‘模拟施工区’(新停机坪)部署预设钢板跑道或应急起降设备,并派遣增援工兵部队,力争缩短跑道修复时间。”
“四、我部将依托现有工事,寸土不让,坚决守住‘磐石’支点,并积极以侦察分队袭扰敌后方,配合正面主力行动。但若正面攻势迟迟不能发动,我部恐难久持。时机紧迫,望军部速决!”
叶修口述完毕,示意通讯兵立刻发出。这份电文,既清晰地汇报了严峻的现实,又明确提出了破局的关键——并非被动求援,而是要求正面战场立刻发动总攻,内外夹击,一举奠定胜局。这是将压力和责任,同时也巨大的战机,一并抛给了后方的李军长。
电文通过尚存的通讯渠道,飞向红军集团军前进指挥所。
叶修发完电报,深吸一口气,目光再次投向窗外那片狼藉的跑道和忙碌的工兵身影。他知道,接下来的几十个小时,将是对他、对702团、对空降兵3营,乃至对整个红军集团军最严峻的考验。
是坐困愁城,等待未知的援军?还是主动出击,配合正面战场,杀出一条血路?
他选择后者。而现在,球被踢到了李军长的脚下。他必须相信,后方的统帅部,能够抓住这用巨大牺牲换来的、稍纵即逝的战略窗口。
“命令全团,”叶修的声音恢复了平时的冷静,“进入最高战备状态。侦察分队前出范围扩大至50公里!防空部队轮流警戒,警惕敌空中报复!各营连,清点物资,合理分配,准备迎接蓝军的疯狂反扑!在我们等到援军,或者杀出一条血路之前,‘磐石’,绝不能丢!”
命令迅速传达下去。机场内外,刚刚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导弹拦截和跑道被毁的红军官兵们,再次绷紧了神经。他们知道,真正的血战,或许才刚刚开始。而他们的团长,正在为整个战役寻找最终的胜利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