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样的。\"王团长难得地夸了一句,\"这玩意能提前多久预警故障?\"
\"视故障类型而定,发动机问题通常能提前4到6小时,传动系统2到3小时。\"林小满的语速很快,\"最重要的是,它不依赖主控系统,即使全车电子设备瘫痪,只要还有电就能工作。\"
王团长挑了挑眉毛:\"有点像我们老坦克兵的感觉,是吧?\"
\"报告团长,系统的设计灵感正是来自王铁柱班长的建议。\"林小满认真地说,\"他告诉我坦克在不同故障状态下的'感觉',我把它量化成了振动频谱参数。\"
叶修注意到老团长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位从战场血火中走出来的老兵,正一点点接受这些年轻技术兵带来的变革。
\"团长!叶参谋!\"王铁柱的声音从车场另一端传来。他小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奇怪的装置——看起来像是老式电台和新型数据终端的杂交产物。
\"我和林技术员一起捣鼓的备用通讯器。\"老坦克兵得意地展示着他的作品,\"用1970年代的老技术打底,加上点新玩意儿。电子战再厉害,也干扰不了这老古董的频率!\"
叶修接过装置,发现它确实巧妙——核心是经过翻新的模拟电路,但关键部位添加了数字加密模块。这种\"土洋结合\"的设计,恰恰是现有电子战系统最难对付的目标。
\"批准量产20套。\"王团长当场拍板,\"每个连配两套。\"
王铁柱咧嘴笑了,露出被烟熏黄的牙齿:\"早准备好了,零件都凑齐了,就等您这句话。\"
叶修突然意识到,这支军队最强大的力量不在于最新技术,而在于这种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无论是高科技还是土办法,只要能打胜仗,就会被迅速吸收采纳。
午后,叶修被叫到团部会议室。推开门,他发现除了团领导,还有三位陌生军官,肩章显示他们来自军区信息化办公室。
\"叶参谋,这是军区信办的李主任。\"王团长介绍道,\"他们来检查我们的战备情况。\"
李主任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眼睛炯炯有神:\"叶参谋,你们的信息化改造很有创意,特别是那个健康监测系统。\"他顿了顿,\"但我更关心的是,如果红军切断我们的数据链,部队还能不能打仗?\"
叶修早有准备。他打开投影仪,展示出一套应急指挥方案:\"我们设计了三级降级模式。一级使用完整信息化系统;二级在主系统失效后,改用点对点数据链和简化指挥协议;三级则完全回归传统指挥方式,包括灯光、旗语甚至传令兵。\"
\"演练过吗?\"李主任追问。
\"上周秘密演练了七次。\"叶修调出一组数据,\"从一级降到三级,全团平均需要23分钟。恢复到一级需要47分钟。\"
李主任与同事交换了一个眼神,微微点头:\"比军区其他单位快一倍。\"他转向王团长,\"王团长,你们702团可能成为这次演习的关键棋子。\"
会议结束后,叶修被单独留下。王团长关上门,声音压得很低:\"叶修,我得到消息,这次'砺剑-97'不单纯是演习。\"
叶修心头一紧:\"实战检验?\"
\"比那更复杂。\"老团长摇摇头,\"军区和总装正在争论信息化部队的建设方向。我们是'激进派'的样板,有些人希望我们成功,也有人等着看我们出丑。\"
叶修突然明白了那些异常频繁的调阅和检查——702团不仅是在接受考核,更是成为了两种建军思想博弈的棋子。
\"我只需要知道一件事。\"王团长直视叶修的眼睛,\"那些电子玩意儿,真能帮战士们活着回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