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军费和人均(2 / 2)

一旦通过,下一财年的军费拨款将会相应增加,以支持军队在科研、人员培养和武器装备发展等方面的投入,为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在1996年的时候,东大军队正处于一个被称为“忍耐期”的阶段,这个时期从1985年一直持续到1999年。

在这一阶段,核心政策是“压缩军费、精简规模、优先保障经济建设”。

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百万大裁军”的计划,强调“军队要服从整个国家建设大局”。

通过这次裁军行动,军队规模大幅缩减,兵员减少了100万人。同时,军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占比也从1979年的4.6%下降到了1996年的1%。

1991年,红色苏联解体,这一事件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基于对国际局势的判断,认为“短期内无大规模战争风险”,于是进一步削减了国防投入。

到了1996年,军费占Gdp的比例达到了历史最低点,仅为1.01%,也就是720亿元人民币,大约相当于86亿美元。

这个数字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甚至还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2.8%)和巴西(1.5%)等。

- 空军:60%为歼-6(仿米格-19),仅少量苏-27(1996年刚引进)。

- 陆军:59式坦克(仿t-54)仍是主力,96式坦克刚刚试验性列装。

- 飞行员年飞行小时不足100小时(鹰酱同期300+小时)。

- 海军舰艇出勤率低,远洋能力几乎为零。

此时 “人员生活费”(工资、福利):约占军费总额的 “35%~40%”

此时军队人员规模约300万人,仍需承担大量退役安置成本。

新近讨论的草案被提上日程;

这份草案显示,1996年的军费相比1995年同期将增长20%。

随着这一消息的传播,军队的“忍耐期”逐渐成为从中央到地方群众热议的话题。

所谓“忍耐期”,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军队为了国家整体利益而暂时忍受一些困难和限制。

于是,在各地的一片喧嚣声中,新一轮要求增加军费的呼声如野火燎原般迅速蔓延开来。

这股呼声不仅来自地方群众政府,更逐渐渗透到各个部委和中央政府部门。

在会议上,与会者们充分考虑了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军事发展的需求。

经过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分析,他们最终提出了一份全面而详尽的五年发展纲要。这份纲要涵盖了军队现代化,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装备更新、人员培训、战略调整等。

目前,这份五年发展纲要已经进入审批阶段。相关部门将对其进行严格审查,以确保其合理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