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天天过去,林澈的案子,却像是陷入了泥潭,进展缓慢。
刑部那边,孙德明被林澈怼过之后,又经历了暗杀未遂事件,有点畏首畏尾,不敢再轻易用强,审问也是例行公事,问不出什么新东西。
都察院和大理寺派来的官员,本身就对这案子存有疑虑,加上平阳公主那边若有若无的阻力(比如关键“人证”突然病倒了,需要休养;或者某些“物证”需要反复核对,耗时良久),调查进度一拖再拖。
而民间,关于李嵩贪腐、林澈蒙冤的舆论,在阿福(金钱)和部分自发民众(吃瓜热情)的推动下,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茶馆酒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事儿。甚至连几份不太起眼的小报,都开始含沙射影地报道,虽然不敢直接点名李嵩,但指向性已经非常明显。
这种“官家沉默,民间沸腾”的诡异局面,自然不可能不传到皇宫大内。
御书房内。
景帝放下手中的几份密报,揉了揉眉心,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
他面前站着的是内卫统领,一个如同影子般沉默寡言的中年男子。
“外面……闹得很凶啊。”景帝淡淡地开口。
“回陛下,市井之间,确有不少关于户部尚书李嵩大人与忠勇伯世子林澈之案的议论。”内卫统领躬身回道,声音平稳,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多是指责李尚书贪腐,同情林世子蒙冤。”
“同情林澈?”景帝挑了挑眉,似乎觉得有些好笑,“那小子,什么时候这么得民心了?”
他想起金銮殿上,林澈那看似虚弱,实则梗着脖子跟他顶嘴的混不吝样子,哪有半点“蒙冤受屈”的可怜相?倒像是个滚刀肉。
“据查,最初是有说书人在散布消息,后来才在民间传开。”内卫统领补充道。
景帝眼中闪过一丝了然。说书人?这背后没人推动才怪。是谁?林澈自己留的后手?还是……灵溪那丫头?
他又拿起另一份密报,是关于案情的。
“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会审,这都多少天了?连个像样的进展都没有?”景帝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不满,“是案子太复杂,还是……有人不想让它有进展?”
内卫统领低着头,没有回答。这不是他该置喙的。
景帝的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王克之和李嵩,急着要给林澈定罪,甚至不惜……(他想到了之前影卫汇报的,天牢异常的风声鹤唳),这急切的态度,有些反常。
而林澈那小子,身在囹圄,据说不仅不怕,反而在天牢里过得挺“滋润”?还搞出了什么“牢房顾问”的名头?这淡定得……也太不符合常理了。要么是心大到没边,要么……就是有所依仗。
平阳丫头,更是上蹿下跳,明里暗里地阻挠调查,保护林澈。她什么时候对一个人这么上心过?
这几方势力的反应,交织在一起,让景帝敏锐地感觉到,这个案子,绝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纨绔世子贪墨军饷的问题,背后牵扯的,或许是更深层次的朝堂争斗。
李嵩……真的那么干净吗?王克之在这其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