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朝廷嘉奖,李嵩得意(1 / 2)

李嵩那封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把功劳揽得滴水不漏的奏章,通过六百里加急,一路畅通无阻地送到了京城,摆在了通政司的案头。这等涉及“农事革新”、“利国利民”的大事,自然无人敢耽搁,很快便呈递到了御前。

皇宫,御书房。

当今皇帝赵恒,虽非雄才大略之主,但也算是个勤政的守成之君,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事颇为看重。他展开李嵩的奏章,初时只是例行公事地浏览,但看着看着,神色便郑重起来。

“嵩犁”?省力过半,转向灵活?

“嵩车”?借水力自动灌溉,日夜不息?

奏章里描绘的效果,对于深知农耕之苦、时常为各地水利工程和粮食产量发愁的皇帝来说,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若真如这李嵩所言,那对提升国力、安定民心,可是有着难以估量的好处!

“这李嵩……朕记得是青州知府?”皇帝放下奏章,看向侍立一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瑾。

“回陛下,正是。”王瑾躬身回答,“李嵩在任上,风评……尚可。”他话说得含蓄,意思就是没啥大功,也没啥大过。

“风评尚可,却能做出此等利国利民之器?”皇帝沉吟片刻,他并非昏聩之君,不会仅凭一封奏章就全然相信,“王瑾,传朕旨意,着工部即刻派员,携带此奏章及附图,前往青州,实地验证这‘嵩犁’、‘嵩车’之效!若果真如李嵩所言,速速回报!”

“老奴遵旨。”王瑾立刻下去安排。

工部的官员不敢怠慢,带着图纸和皇帝的期望,快马加鞭赶赴青州。李嵩早就接到了消息,做足了准备。他亲自督造(实际上就是让工匠按照图纸赶紧仿制)了几架“嵩犁”和一台小型“嵩车”,就架设在青州城外的农田和河流旁。

工部官员到场后,李嵩亲自作陪,唾沫横飞地讲解(基本都是背图纸说明和自己脑补的“研发艰辛”),并让安排好的农户现场演示。

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弯曲的犁辕确实省力,巨大的水车(虽然是缩小版)也真的在无人驱使下将河水提到了田里!工部官员都是懂行的,亲眼所见,效果做不得假,一个个都震惊不已,连连称奇!

“李大人真乃国之干臣!竟能研制出如此神器!”

“此二物若推广天下,实乃万民之福,朝廷之幸啊!”

听着工部官员的赞叹,李嵩心里乐开了花,脸上却还得装出谦虚的样子:“哪里哪里,皆是陛下洪福齐天,感召之下,下官方能偶得灵感,不敢居功,不敢居功啊!”(心里:对对对!快这么写报告!就这么告诉皇上!)

实地验证的结果以最快的速度传回了京城。工部的报告写得比李嵩的奏章还要夸张几分,极力推崇这“嵩犁”、“嵩车”的神效,并将李嵩夸成了“心系黎庶”、“勇于任事”、“才思敏捷”的典范能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