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 北疆开发公司 - 资本入局
紫禁城的晨光,总是带着一种穿透历史的厚重感。自崇祯肃清内廷、登基为帝,已近八年。八年时间,足以让一个襁褓中的婴儿长成健壮的孩童,也足以让一个濒临崩溃的帝国,重新焕发出惊人的生机。
今日的早朝,气氛与往日略有不同。没有激烈的国策辩论,也没有棘手的民生奏疏。皇帝朱由检端坐于龙椅之上,神情一如既往的沉静,但殿中众臣却能感受到一种山雨欲来前的平静,以及随之而来的巨大期待。
“陛下,”内阁首辅徐光启出列,他手中的奏疏仿佛有千钧之重,“臣等遵陛下之命,草拟了《大明北疆开发公司章程》及《招商谕令》,请陛下御览。”
两名太监小心翼翼地抬上一个紫檀木盘,盘中静静地躺着一卷明黄与朱红相间的卷轴。那明黄是皇权的象征,朱红则是法律的烙印。
崇祯微微颔首,他没有去看,而是目光扫过阶下文武。“诸卿,”他的声音平稳而有力,“自朕登基以来,南征北讨,内修外攘,国库充盈,民生稍安。然,帝国之根基,在于土地与人民。朕之北疆,幅员辽阔,物产丰饶,却因地处苦寒,人迹罕至,开发不足。今,罗刹人(沙俄)虎视眈眈,窥我黑龙江之地,此非一日之患。若我大明不早做经营,假以时日,恐再添心腹大患。”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激昂:“朕意已决,不以寻常屯田之法,消极防守。朕要主动出击,以雷霆之势,将帝国之旗帜,插遍那片冰封的土地!然,此事非一朝一夕可成,亦非国库一人之力可支。朕需一股力量,一股既能洞察商机,又能不畏艰险的活力量!”
此言一出,满朝震动。
“活力量?”有大臣在心中默念,面面相觑。陛下所指,莫非是……
徐光启会意,继续奏道:“陛下圣明!臣等以为,可效仿前朝市舶司之制,更法今世公司之规,设立‘大明北疆开发公司’。此公司由朝廷牵头,注入皇家资本,并特许其拥有开矿、伐木、狩猎、屯田、筑路乃至有限度的商贸之权。同时,面向天下商贾,募股集资。朝廷占股五成,以确保国策导向;商贾占股五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
这番话,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
“公司?”
“商贾入股?”
“与民争利乎?”
种种议论声在朝堂上悄然响起。对于习惯了“重农抑商”、“官办官营”的大明官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颠覆性的概念。将国家的战略扩张,与民间的商业资本结合起来,这听起来既大胆,又有些离经叛道。
崇祯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他盯着阶下,声音不大,却字字清晰:“怎么?诸卿以为此法不妥?”
“臣以为……”一名保守派官员出列,正是礼部侍郎,温体仁的心腹,“陛下,与民争利,自古所戒。若许商人染指北疆,恐其唯利是图,破坏当地生态,更恐其与蛮夷勾结,危及边防啊!”
这番话,立刻引来不少附和之声。
崇祯嘴角勾起一抹若有若无的弧度,那是一种掌握了全局,洞悉人性后的淡漠笑意。他缓缓开口:“勾结蛮夷?朕看,是你们心中只有自己的钱袋子,而无朕的万里江山!朕告诉你们,罗刹人已经在黑龙江上游建寨,屠我边民!他们才是最大的匪盗!朕允许商人去赚钱,去建设,去把罗刹人的地盘抢过来,变成我大明的良田沃土,这叫‘以商兴边,以利固防’!”
他站起身,走下丹陛,龙袍的衣摆在光洁的金砖上拖曳出威严的弧线。
“朕再说一遍!北疆,不是流放之地,而是帝国未来的粮仓和宝库!是朕的龙兴之地!朕不要那些只会空谈仁义道德的腐儒,朕要的是能做事、敢做事的人!无论是官,还是商!只要能为帝国开疆拓土,朕许他泼天富贵!”
这番话,掷地有声,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帝王威压和蛊惑人心的力量。那些原本还心存疑虑的官员,此刻心中震撼不已。他们仿佛看到了一条全新的、充满荆棘但也遍地黄金的道路,在他们面前缓缓展开。
“陛下所言极是!”徐光启趁热打铁,“开发北疆,非一日之功,需源源不断的资金、技术和人力。唯有借助商贾之力,方能成此伟业。朝廷控股,确保战略方向;商人经营,提高效率活力。二者结合,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崇祯重新回到龙椅,威严地扫视全场:“准奏。命户部、工部、兵部会同内阁,即刻颁布《公司章程》与《招商谕令》。朕,亲自为公司题写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