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巨大《大明坤舆全图》前,手指划过那广袤的疆域,语气充满了力量:“李爱卿,徐先生,你们可知此数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我大明已彻底走出万历、天启年间的颓势,摆脱了小冰河期最严酷的打击!这意味着,朕的新政,摊丁入亩、推广新作物、兴修水利、平定内乱、鼓励工商,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惠及了亿万黎庶!这意味着,我大明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人力根基!有了这亿万丁口,何愁边疆不垦?何愁工坊无人?何愁兵源不济?何愁赋税不丰?”
崇祯越说越激动,仿佛要将胸中积压多年的重负一吐为快。历史上,明末人口因战乱、灾荒、瘟疫而锐减,最终导致国力枯竭,是他心头一直萦绕的噩梦。如今,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明中期鼎盛时期,更呈现出健康增长的趋势,如何不让他心潮澎湃!
李邦华深深一揖,接口道:“陛下所言极是!此乃陛下励精图治、上天庇佑之结果!户部初步测算,仅人口增长带来的田赋、丁银(注:虽推行摊丁入亩,但人口增长意味着税基扩大)、商税潜在增量,每年便可逾百万两白银!更别提由此带来的劳力充裕,可加速北疆开发、铁路修筑、工场扩建,其利无穷!”
徐光启也抚须感慨,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陛下,此乃‘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之至理啊!人口繁盛,不仅是劳力,更是智慧之源。老臣观这数据,幼丁比例高,未来可期。若能将新式学堂、格物院教育推广开来,未来我大明能工巧匠、格物学子、精明商贾必将层出不穷,此乃强国之根本动力!”
“不错!”崇祯重重点头,回到御座,目光灼灼地看向李邦华,“李爱卿,普查过程中,可曾遇到困难?数据可靠性如何?”
李邦华收敛笑容,正色回道:“回陛下,困难确实不少。各地胥吏素质参差不齐,对新的统计表格和理解有偏差;部分豪强仍有隐匿人口、田亩之举;边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传递缓慢。然,此次普查,陛下圣心独断,全力支持,户部制定了详尽章程,并抽调国子监算学生、格物院学员赴各地督导、复核。更借助了李若琏大人麾下重整后的驿递系统和新式测绘地图,确保了效率。数据虽不敢说毫厘不差,但误差可控,大势明晰!”
他顿了顿,补充了一个细节:“例如,在清查南直隶隐户时,便结合了鱼鳞图册、保甲记录与新式抽样核查,发现了不少依附于士绅的‘黑户’,均已责令登记入册。此事虽得罪了些人,但为了朝廷大计,臣等义无反顾!”
“做得对!”崇祯赞许道,“些许阻力,不必在意。数据清晰,方能决策精准。此后,人口普查当形成定制,每五年一小查,十年一大查,务必动态掌握国情民力。”
崇祯沉吟片刻,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发出笃笃的声响,目光变得深邃:“一亿一千三百万……此乃盛世之基,亦是盛世之责啊。”他话锋一转,“人口增长,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粮食、更多的土地、更多的机会。北疆、东北、乃至未来的海外拓殖,需加速进行。教育、医疗、工坊吸纳劳力的能力,也需同步提升。否则,人口红利恐成负担。”
徐光启和李邦华闻言,神色也凝重起来,纷纷点头。陛下看得深远,人口暴涨若不能妥善疏导,确实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李爱卿,”崇祯下令,“以此普查数据为基础,重新核定各省府州县赋税额度,进一步落实‘摊丁入亩’,确保税负公平。同时,制定鼓励移民实边的详细政策,给予土地、种子、农具乃至减免税赋之优惠,将关内密集人口,有序导向北疆、辽东等新拓之地。”
“臣,遵旨!”李邦华躬身领命。
“徐先生,”崇祯又看向徐光启,“格物院与农学院,要加紧对更高产、更耐瘠薄作物种子的选育。同时,研究更高效的农具和耕作方法。人多了,地不能少,亩产更要提上去!此外,工学、算学等实学教育推广,也要加快步伐,培养更多有用之才。”
“老臣领旨!定当竭尽全力!”徐光启肃然应道。
崇祯再次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纷飞的雪花覆盖下的紫禁城,目光仿佛穿透了宫墙,看到了这片古老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亿万民众。他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今日方知,此言重逾千斤!这一亿一千三百万丁口,是我大明最宝贵的财富,是帝国崛起的真正底气!传朕旨意,将此次普查之大略结果,通过邸报昭告天下,与民同庆!让天下臣民都知道,只要紧随朝廷,勤勉耕作、勇于开拓、精于工匠,我大明必将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的声音在温暖的暖阁内回荡,充满了不容置疑的信心和力量。窗外,雪落无声,覆盖旧迹;窗内,人心激荡,谋划新生。亿万丁口的数字,如同一声春雷,预示着这个历经磨难的古国,正在积蓄着喷薄欲出的巨大能量,迈向一个连它自己都未曾想象过的未来。
(本章完)